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骑行天下 >

陈忠实印象:忠实于心中的情感和民族文化的负载(2)

时间:2016-05-17 16:50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陈忠实于2008年盛夏由上海回到西安后,给我来信:“晓林,在沪两三天,得您备至的关照,很愉快。我们确凿是老朋友了。西安有要我帮办的事,请直言。”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陈老师是专程为着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出版的新
萨伊雅迪哈 银鹄纪 jingqingwuyuetian 性欲工房 来来回回锄7你 超碰条款 京香朱莉娅 寻秦记别记 风流妓男 两小无猜日月相随 邢译予 胡倩林 两厢情愿gl

陈忠实于2008年盛夏由上海回到西安后,给我来信:“晓林,在沪两三天,得您备至的关照,很愉快。我们确凿是老朋友了。西安有要我帮办的事,请直言。”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陈老师是专程为着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出版的新著《寻找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到被誉为“上海的文化标志”——上海书展来做签售吆喝的。刚走近延安中路的陕西商务酒店,推着行李车的一位小伙子就认出了陈忠实。这再次让我惊叹于陈老师的广泛知名度。走出电梯,我马上在走廊里,为这位帅气英俊的小伙子与陈老师拍照留影——这张照片,会在他的一生中,留存特别的幸福记忆。
2003年2月,中国作协全委会在北京机场附近的国宾酒店召开,得中国作协领导陈建功帮助,我也进入其中,吃住两便,与各位作家随意见面和组稿,那天下午的文艺联欢会,许多人要请陈忠实表演节目,忠实老师冲出人群奋力“逃出”,在酒店的僻静小桌请我喝咖啡,千言万语,深情对视,我俩的心,在短暂的相会中,做着温暖又是绵长沉稳的交流;
黄土地般厚重绵长的情感,白鹿原上一棵奇特的苍劲青松。

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成员修晓林于2007年编辑出版了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一书。修晓林表示,在跟陈忠实20多年的交往中,他是一位“从来不说漂亮话、心中却是将友情视为阳光和清泉、一有机会就给予朋友宝贵帮助的温厚长者。”
从1990年与忠实老师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直到十七年后的2007年秋天,我终于得到他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书稿。这是厚道、诚恳的编辑与朴实、深情作家之间相互信任、深情交往的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个连空气都是滚烫的暑热下午,我和忠实老师在列车站台即将分手,我自然想起他讲起的那个关于他与他的孙子的趣事:陈忠实每次将来访的客人送至门口时,总要说一声“那就这……”意即今天就谈到这里。没想到某天,忠实老师一人出门,走到楼下,却听得楼上窗户传出九岁小孙子的大哭声,他以为出了什么要紧事,赶忙回屋问个究竟,孙子哭着说“你跟他们说那就这,不跟我说那就这……”原来如此!陈忠实马上认真与孙子握手作告别状,并郑重地说一声“那就这”,这才平息了孙子心中的不满。忠实老师说起这个故事时,真是眉飞色舞,爷孙俩的深情溢于言表。
2009年夏,上海文艺出版社特邀陈忠实来上海书展,为书迷签售新著《寻找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

1998年春天的衡山宾馆夜访,在他的雪茄加白酒的聊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厚重思想和不易外露的深邃内心,我的关于陈忠实的专访《独特即创造》在1998年5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后,忠实老师还特地给我寄来了他的书法条幅“文学永远年轻”;
于是,在我和忠实老师之间,开始了相互友情的萌动、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陈忠实与本文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文学编辑修晓林。本文图片由修晓林提供。

1990年淀山湖长篇小说笔会的晚间娱乐活动时,我见识了他的柔软多变又是海底捞月式的乒乓削球;
1999年冬天,陈忠实作为中国作协组织的“西北作家看上海”带队人,到宝钢参观,我们一起吃饭,告别前还到江浦路河鲜批发市场买上几串阳澄湖大闸蟹,在向他交待此物蒸熟食用时的蘸料配制时,彼此间的浓浓友情,已在散发出特殊的诱人香味;

2005年10月17日,巴金去世,22日,中国作协各位领导到沪为先生起灵并作最后送别。我在宾馆与陈忠实叙谈至深夜,他让我索性住下。忠实老师先睡了,我看着以十分随意的睡姿躺在床上的他,黄土地般深沉坚韧的肤色,如虬枝般顽强伸展的脚丫,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已经进入微微梦境的他,现在想着的,又是什么呢?第二天一早,我悄悄离开宾馆,在茶几上给陈忠实留条,“感谢你,让我又有了新鲜深刻的生活体验。”当晚,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小说界》主编魏心宏又与我去宾馆,与陈忠实喝啤酒直至凌晨一点多,我和魏心宏心中想着的,当然是如何早日得到忠实老师的新书稿。
当说到写作《白鹿原》之前,个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时,陈忠实真是感慨万分,他说在完成这部作品的构思时,自己已是四十五岁,“来日不多”的时间警钟振奋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此时,他已感觉到了这部作品不同以往的厚重感和对于历史、现实的独特体验,摆在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不该因为匆忙和仓促而损害了自己日渐深入的思考。在那四年时间里,他几乎是隐居在距西安市二十五公里的灞桥,写得很从容也很沉静。当1992年元月的某一刻,陈忠实终于如释重负地在稿件的末尾标上最后一个句号,他的本已分外黑亮、穿透万物的眼睛,此时便显得更加深邃和沉静。当六年后的那个春天,这部长篇小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时,他再一次到了上海,见到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惊人变化,说:“以前的政策和做法,将人的创造力和活力限制住了。尽管我们西安前进的步子较慢,但是,有了上海和深圳的发展和变化,对国家和民族就都是幸事。”可以说,陈忠实的这番话,是他自己所执著追求目标以及不懈努力、终获成功的坦诚心语。
陈忠实的这部书稿,以海明威的名句“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为题,意在写出自己在创作长篇小说名著《白鹿原》前后过程中、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思考和独特艺术个性。作者在创作这部影响深远的优秀长篇小说之前,是如何起念并思考?是怎样做着关于创作本书的文化准备?书中主人公的原型又是作者平时熟悉的哪些人物?作者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思想、精神、心灵的痛苦、折磨和升华、喜悦?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宽松、开明又激昂的文学创作氛围,又是如何影响并启发、激励着作者坚韧又是充满信心地完成此作?对于这部得到官方、业内、百姓“三叫好”的作品,作者在整体构思、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文字锤炼等方面,有着什么样的体会与心得?作者又是如何彻底捅透和打破关于文学和创作的两层纸,发觉自己完全固执于独特体验的己见?在一部名作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多少的秘密故事?这是一位当代作家关于他的成就大名之作的创作研究与回顾、总结,且满篇都是有血有肉、动心动情又是文彩斐然、描述精到的文字,这在老作家的“自传体总结”的文本方面,是一个创新与突破,同时也填补了当代文学研究某些课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空白。
2004年11月,由我担任责编、作家文兰历时十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命运峡谷》研讨会,由陕西省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在西安召开。会后,陈忠实与文兰、吴兰兰夫妇、评论家李国平等陪我下去“看塬”。在蓝田在孟村在灞河在白鹿原纪念碑,我是那么深切地体会到,关中大地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是如何冲击激荡着陈忠实的创作热情,而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诞生,又必定是要经历长期的痛苦磨砺和心灵煎熬。看着眼前的群山沟壑、平原村庄还有一座座帝王陵墓,我的耳朵里,又在回响陈忠实历经风雨沧桑的话语:“那时的晚上,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沿着这条河边的小道,去参加文学小组的聚会,有时是风里雨里啊”,“我一定要写出一部入棺能够枕垫头部的好作品,这部《白鹿原》如果发表不了,我就去当养鸡专业户。”《白鹿原》自1993年6月出版以来,已达到销售七百多万册的惊人数字,并被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部精品长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选”、“当代大学生必读长篇精品”、“建国六十年五百部长篇精品”等选本,该书同时被翻译成英、俄、法、日、西班牙等国文字,被国外图书机构介绍到世界各地。因为《白鹿原》,陈忠实收到国内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用他的话来说,是“许多信读罢常常使我陷入沉默无言中,只想喝酒”。石家庄一位护士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想写出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活着还能看到我的信么?”对此,陈忠实通过公开信回答所有关心他的读者:“我活得依然沉静如初,也还基本健康。明天,我肯定还要展示我的新的体验,绝不会重复自己;重复别人是悲哀,重复自己更为悲哀;重复自己的后果是艺术创造的萎缩。”
由修晓林担任责任编辑的陈忠实文学作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20万字。

本文是修晓林2011年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近期将收录于他的作品《文学的生命》一书中。经作者授权澎湃新闻刊登。
2006年12月,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北京饭店阳光自助餐厅旁,忠实老师将要外出赴宴,我和他在宽大透明的玻璃门旁说话,敬佩和温暖的情感中,我对他说:“有了好的书稿,一定先给我们哟。”我说,可以先行出版他曾说过的,那部关于他为诸多作家新著撰文评介的序言集结书,但是忠实老师说:“那是亏本的书,不好意思给你们增加负担。”他的表情,淳朴又真诚。

你说,在文学创作中,作品的个性确实太重要了。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包括作家本人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容量,还包括了作品在某一或几方面的独到性(不是乖僻性),还有对于人类、对我们这个民族近、现、当代生存状态的独特认识,并具备使更多的人接收作品内容、验证人生经验且完成与写作者思想沟通的特点。作家如果跟在别人的后面去写他人的生活体验,就只能是在那个层面的“深度”,其实,在思想的独立、独特性方面哪怕是穿透一寸,作品就会拥有个人的品性和新的深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努力去读书,不仅要多读文学作品,还应当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书籍,这都能使作家在感受生活、进入生命体验时,保持一种特有的敏锐性和穿透力,才能使作品显得既深刻又新鲜,并从根本上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你又说到,就强化艺术个性来说,应当鼓励作家不同的艺术兴趣。这种差别越明显,就越能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其实是一种既互相学习又互相排斥、既不断超越自己又不重复别人的努力过程。

2006年3月,中国作协全委会在上海召开,晚上九点半,锦江饭店贵宾楼,忠实老师拿出陕西特产软香酥请我品尝,手中捏着一把二十多年前在上海购买的不锈钢小勺,忠实老师啊,您对于所有能够启发心智、焕发激情、触发灵感的人生经历,都是那么珍惜和看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