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骑行天下 >

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 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时间:2014-08-30 19:35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翠亨村老村民杨帝俊在祖先画像前文/羊城晚报记者褚韵图/羊城晚报记者周巍故事·人文东望珠江口,西靠五桂山,一个原本十分普通的小山村,
王权巨剑 呛口的小辣椒家境 小偷亚精 网游之天地传说 20012qq 加林森敢死队 快手富翁 异界刀圣 邪能腺体 韩元元图片 邻居之爱 娜塔莎金丝基 会巫术的魔法师 n0623 血咒暗礁在哪 明河书社

  据了解,孙中山一家靠租耕位于村东北俗称“龙田”的二亩半田地为生。童年的孙中山就像一般的农家子弟一样,经常跟随二姐孙妙茜做砍柴、割草、拾取猪粪等劳动。幼年的孙中山很少穿鞋子,也很少吃到米饭,常以番薯充饥。年纪稍大一些,便要跟随父亲下田插秧、除草、打禾,还常常到村外的金槟榔山山腰的山水井挑水。农闲时他还跑到隔田乡跟随外祖父杨胜辉出海捕鱼和挖蚝。因家贫买不起耕牛,孙中山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以换得牛主同意用牛帮孙家犁翻那两亩多租佃的田地。史料记载,孙中山后来多次和宋庆龄谈起:从那时起,他就想到“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应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

  “或许也是一种庆幸,很多村民早早地就把房子交给纪念馆统一打理。有的人已经基本不回来了,就把房子给卖了,多数还是选择出租。村里就帮大家组织起来,作为集体收入,每年除了村务的日常开支,还能留一点各家分红,虽然钱不多,但也是村里的一点心意,证明村里还是记得各家各户。更重要的是,老房子有人看护,帮忙维修,村民也放心些。”在年近六十的谭庆培看来,保留了古村的原样特色,留下名人文化待后人观瞻是他心目中翠亨村“美”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是村民们回到这片地方祭祖时,感觉还有家的味道,而不是几排新房里留了几间有名的古建筑,那样太突兀。”谭庆培还有一个心愿:让村里的道路更有“古味”,希望村里早年由烂泥路改造而成的水泥路,能够有朝一日全都成为古色古香的麻石路,并借此铺建地下管网,让雨水能够更快地散去,避免因古老的下水管网老化而造成水浸、老房子发生危险。“让古村小而美,长长久久地,流传下去。”

  

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翠亨村的北帝庙遗址,当年被青年孙中山以破除迷信为由拆毁

  通过高高的牌坊门廊走进翠亨村,很容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低矮得只有半人高的老围墙,古旧却满是砖雕、木雕的各家老屋,隐隐泛出润色的青砖,“井”字形排列、有序不乱的纵横街道......在南粤山村炎热的夏季,这里不会有雨水打在空调机上机械的震鸣,却可以耳闻每一滴水珠在天井特别设置的排水平台敲出的乐章。一栋栋老屋,似乎是一种凝固了的历史,无声无息,静静告诉人们,这里现在是这样,和几十甚至上百年前没有改变。

  

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我很理解老杨,故土难离,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我现在做梦时,还总想起小时候的场景。可单纯靠个人的力量,守得住这一辈子,困不住下一代。谁不喜欢环境更舒服、更现代的地方呢?”对于曾经作为“最年轻的村长”却外出打工,又再度“归来”,前前后后当了将近26年村长的谭庆培来说,他十分理解,这一栋栋老宅大院,是村民们的“心头肉”,却也是一种特殊的“牵绊”。

  “别看现在村里老人小孩提起孙中山这么自豪,当年很多村民都因为神像的事情非常生气,一度要求孙家搬离。”有村里老人告诉记者,传说在1883年秋,孙中山与陆皓东、陆灿等几个同伴跑到北极殿里,损毁了北帝和金花娘娘的神像。并对村民说,他们把北帝的手指掰断了、胡子扯掉了、金花娘娘的脸划花了,他们却无法阻挡和躲避,依然笑脸迎人。“他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护和帮助,又怎么能保佑我们呢?”

  文/羊城晚报记者 褚韵

  与老杨有别,大多数的翠亨村的留守村民,包括村长谭庆培,都选择住在离古村不到百米的新房群落。他坦言,相比起现在自家新建的两层半小楼,居住环境与当年“没得比”。

  走进翠亨村,很容易便发现村内的街道纵横垂直,有序不乱,“井”字形的道路连通四面八方。房屋多具有岭南晚清房屋特色,连片而建。村落区域除了部分留由本村人居住不对外开放,其余大部分面积都开发为以孙中山故居为核心,包括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等在内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总管理范围约20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免费对公众开放。

  其中,人们必来瞻仰的是孙中山故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主楼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设计和主持修建而成的一幢砖木结构三开间两层楼房。主楼建筑独具特色:一是中西合璧,它的外部结构装饰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与陈设则属于当地民居传统形式,正厅设有精美的贴金神楼,使用传统的中式酸枝家具;二是坐东朝西,与翠亨村的民居坐西向东的坐向有别;三是门多窗多通道多,且有两座楼梯,使该楼上下左右可以自由通行,居住和生活十分便利。

  

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翠亨村村长谭庆培

  故事·建筑

  “您为什么喜欢一直住在这里?”面对记者的好奇,老杨微微瞪了一眼,似乎感到有些“无稽”,“这是祖屋呀。”他指了指内堂悬挂的多幅画像及照片。“我太公,清朝三品官;我祖父,也是做官的;我父亲跟孙中山同年出生,也出国读书,是同盟会的成员之一,我堂哥……”仿佛怕记者不信,右脚因早年骨折不甚方便的他,却一会儿拉着记者看大门上高挂的“贞义堂”三个大字,说这是清代后期兴建,屋顶的红梁大木“烂了皮骨头还是好好的,现在的木头根本不能比”;一会儿又翻箱倒柜找出了光绪丁丑(1877)年间修订的“翠亨杨氏族谱”,一页页介绍:“最近这五代的字辈是‘礼乐振家声’,这是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忘。”

  (原标题:每年150万游客走进孙中山故里 翠亨村已无孙氏后人)

  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广州、石岐行医,三年内时时回翠亨居住,在家中书房为附近村民看病的同时,又常常和陆皓东等人讨论时政、进行科学实验等。时至今日,翠亨村西闸门的“瑞接长庚”石匾上还有一条裂缝,据说就是孙中山试验炸药时所震裂的。

  孙中山闯祸,村民一度要求孙家搬离

  古建筑的梁饰

  翠亨村古建筑群

  (1)从中山市区乘12路公共汽车可达该馆,或乘坐市内旅游巴士前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