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视剧排行榜 世界上最胖的人 世界军事排名 新开网络游戏排行榜 朱丽倩现在的照片 战士幻化 官员级别 |
又如“停车手势”的普及。在丹麦骑车,不管是在路口还是在街边,如果骑行者准备停车,不能直接急刹车,规范的行为是在减速时向上举起左臂,向身后的其他车辆示意。而在路途中若是想要超车,骑行者必须从左侧超越,还要回头看看后方有没有更急着要超车的人。短促的车铃声是超车的提示。如果前排有人并排骑行,霸占了车道,人们还可以用铃声进行提示。 进入21世纪,人们对自行车出行的关注主要基于环保方面的考量。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以来,人们似乎又从这种出行方式中得到了更多的安全感和便利感。近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自行车需求量暴增,骑车出行再次成为潮流。 为繁荣自行车文化探新路 上世纪70年代,受到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受到了制约,环境问题也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人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进行城市规划,为汽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交通提供空间。也是在这个时期,丹麦、荷兰等北欧国家兴起了自行车热潮,政府也开始大规模兴建自行车基础设施。 在阿姆斯特丹,从孩童到老人,从邮递员到的报道,阿姆斯特丹全城约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车承担的。在那里,自行车的普及、流行以及该城创造的自行车文化反映了当地人不尚虚荣、踏实务实的生活态度。 丹麦荷兰等 挖掘“深处”的工业遗址之美 自行车的普及是个全球现象,但并不是每座城市都能孕育出独特的骑行文化。而在这方面,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出了名的“有文化”。 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阿姆斯特丹每年都会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和一些城市出动大巴车把游客从一个景点“运”往另一个景点的游览模式不同,在那里,骑车周游城市是颇受欢迎的一种游览方式。当地的一名导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地表示,荷兰人为他们的自行车感到骄傲,选择以自行车代步是出于务实的观念。骑行游览城市,不仅方便,而且能让人们贴近城市脉搏,了解角角落落里发生的故事。 骑车时虽然不像开车那样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也不能开小差。丹麦规定,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骑车时要专心,不能握着手机或是相机,更不能随意停车拍照。同时,禁止骑车带人(三轮车及用儿童椅载儿童除外)。斑马线、人行道、步行道均禁止骑行。 自行车火了,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事实上,自行车出行的优点早已被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者、管理者“盯上”。建设“骑行友好城市”,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扶持民间骑行文化……类似行动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 自行车究竟在哪个年代出现、由谁发明?对此,学界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从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发明,到现代意义上的自行车大量普及,其间集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与努力。制造出来的自行车高度变低,车身及各部件所使用的材质越来越好,传动方式的改进使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加……经过近百年的发明接力,自行车终于在19世纪末发展成为成熟稳定的交通工具。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自行车比赛还被列入了奥运会项目,可见自行车在当时有多么受人们追捧。 最近,自行车在全球范围内颇受关注。后疫情时期,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为人所称道,世界各国自行车的销量也随之大增,订单如雪花般飞向生产厂商。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自行车被誉为“结婚三大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成为当时中国普及率最高的代步工具,我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王卓尔认为,骑行很多时候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她清楚地记得,在欧洲留学时,老师曾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组织学生们一起外出游览、考察。当时,他们在比利时南部沿着运河骑行,游览沿途的工业遗址和景点。 自行车大卖,固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在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看来,与其围着这个风口“起蓬头”,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让骑行文化的蓬勃“春意”照拂城市,给城市带来更多可能性。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涛的研究,自行车在中国的普及,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那时,踏车而飞的中国人上自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无论男女都包含在内。末代皇帝溥仪甚至为了骑行自行车的便利,锯掉了数百年来横卧在紫禁城宫门中的20余处门槛。 其实,类似的骑行文化并非国外独有。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都掀起了骑行游览城市,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活动。此外,还有公益骑行者和自行车企业参与勘测,完成了“大运河遗产小道”“蜀道体验线路”“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体验线路”“华人迁徙线路”等骑行线路,让公众真实完整地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马车都是人们出行所使用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直到极具创新意义的两轮车,也就是人们现在所熟知的自行车出现,人们的交通出行才有了全新的体验。 比如“街灯亮,车灯亮”。具体指的是日出前、日落后,骑行者骑车时一定要开启前后的自行车灯。为增加自己在路上的可见度,政府鼓励人们穿戴颜色鲜艳或是反光的衣服、佩戴反光片。 (责任编辑:DF533) 长期关注城市骑行环境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客座导师王卓尔对此并不意外。她告诉记者,从长期角度来看,自行车一定是未来城市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根据团队对骑行历史的研究,每当世界范围内发生比较重大的事件,都会对交通出行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阿姆斯特丹人对自行车的热爱由来已久,他们还专门为骑车设定了节日。2000年9月24日,阿姆斯特丹通过一项法案,宣布该日为“无机动车日”,继而规定2001年5月12日为全国“自行车日”和“全国风车日”。这一天,人们可以骑自行车欣赏沿街的风车,自行车加上美丽的风车构成了美丽的组合。
原标题:自行车大卖,骑行文化的春天到了吗 据相关媒体报道,设计方主要从方便、快捷和安全三个方面对此车库进行设计。车库内部被划分为停车单元和道路单元,并用红色进行标记,以此引导用户在车库周围行进而避免相互碰撞。这座三层楼高的自行车库内设置了缓慢的坡道,允许骑行者从底部的停车位一直骑到地面广场。在车库内,骑行者可以根据电子指示标识找到距离最近的停车位置,或使用手机软件搜寻停车位置。 骑行文化繁荣的背后,必然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秩序、守则作为保障。 世界上最出名的自行车库也位于荷兰。这个巨大的自行车库位于乌得勒支中央火车站的地下,总共可容纳12500辆自行车停放。该项目旨在促进提升荷兰的自行车文化,为骑自行车的人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终结火车站前的自行车停放乱象。 自行车一多,讲秩序、守规则也变得格外重要。在丹麦哥本哈根,骑行者们要遵守的规则可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