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肠 拉彼德拉 品色楼 琛丽佳 是美男啊之结伴同行 恶女vs风流少爷 我老婆是妖 冷酷总裁与乡巴佬 网游之乐翻天 西厂体 多情邪皇 登高必自吧 高卉峰 安阳肴香小厨 佣兵天敌 销魂倚天之路 鱼龙变好看吗 |
过去,中国很多城市GDP上去了,但产能没跟上,三四线城市高企的库存就是盲目发展的后遗症。 从运河到观光河:市民与政府的博弈 小樽的发展,起源于1873年当地发现煤炭资源,身为煤炭输出港的小樽,开始变为商业都市,同时又是札幌的外港。可是小樽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平地非常少,在城市道路发展过程中,填海造陆势在必行,为了取得填海的沙土,便开凿运河。 运河工程可以说是小樽鼎盛时期的纪念碑。 由于过去与俄罗斯、欧洲等国的密切交易,使得这里的建筑物充满了异国风情,沿着宽广的运河,两边分布着西洋银行、木结构的石造仓库、和洋折中式商店、纯日本式住宅也就变成了小樽从19世纪末保留至今的历史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激增以及港湾设计现代化,运河经济功能丧失,古老商店街也相对没落,堵塞的运河在夏天更是发出恶臭,许多古老优雅的建筑在市民增筑改建风潮中遭受破坏,政府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推行大规模的填埋工程,建设宽阔的主干道,整体规划这片区域再度开发。 1972年,当施工队去除掉石造仓库群周围一些有碍观瞻的杂物之后,景观顿时为之一变,很多市民认为道路工程的方案应该重新评估。 1973年,24位小樽市民成立了“小樽运河保存协会”,自此启动了往后十年引起全日本广泛关注的小樽运河保存运动。 这说明了在不同的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互动和博弈的过程里,旧有的城市面貌在得到了一定的保留之后,并不见得就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从“夕阳都市”到观光胜地:商港转型旅游 小樽运河保存运动结束后,靠着后续街屋的整修,小樽一跃成为大受欢迎的旅游胜地,1985年观光人数为270万,1990年为300万,1992年突破500万。 运河宽度变窄,周围的石造仓库变少,但是很多到访的人认为非常诗情画意。运河对面的仓库已经改建成名为“小樽仓库No.1”的小酒店,当地名产“小樽啤酒”店前更是每天都出现大排长龙的情景。这种历史建筑改造的例子,在1988年-1993年光是运河周围就增加了29个之多。 这些由街屋开始进行的社区改造工作,都是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的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去勾勒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 除景观和传统技艺外,小樽从商港升华为年客流量近千万的旅游重镇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该区域改造没有对居民现有的生活造成冲击,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小樽地区的文脉,这也是居民自发开展社区复兴工作的优势——游客们要的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度假氛围,而不仅仅是几个旅游景点。 社区改造的目标是改造人:人们自发构成的新社会 在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有很多老的社区和街区,已经消弭得差不多。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体,取代了原有的城市社区。这很大程度上是模仿香港等地,社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地铁上盖以及周围变成一个巨大的、半封闭的商城,之上就是楼高几十层的住宅、公寓、写字楼等物业。 这种高效实用土地的方式,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就走得非常极致,然而,由于人类力量的快速增强,太容易就可以修建的高楼大厦使我们来不及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所要的,迷失夸张的建筑、千篇一律的面貌,正表达出当代人的一种状态。 事实上对于资源相对贫乏,人口又异常庞大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不管是韩国、日本,还是中国,这种模式的应用,当然是有经济的诱因存在。可是,我们的传统的街区,一种低密度的,完全开放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店铺之间,甚至是店铺和店铺之间非常直接的联系和互动,在半密封的城市综合体上是不能够体现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