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城瑞妮 潘富强 石原铃华 星光大道20120422 民谣吉他在线调音 张姬珍 狂龙惊艳 海红快递单号查询 动态图雨后小故事 科乐比 |
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每年投入13.5亿元,在主城三区实现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为460万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 陈洁:为确保这些民生工程目标实现、标准统一及效果良好,扬州制定出“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民生“五可”工作法。“要干什么,干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资源,达到什么效果,何时完成,谁来完成,出了问题谁负责,每一条都要清清楚楚!”扬州的这一做法在《求是》杂志、全省民生幸福工程会议上被广泛推介。 不仅如此,扬州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成果,都要在媒体公示;每一个民生工程实施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测评代表团的“考试”。为确保民生工程有力推进、有效落实,扬州还制定“三公开三报告”制度,即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向组织报告、向服务对象报告。 为人民办事,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对扬州的经验做法,《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这样点赞:让老百姓全过程参与,引导大家一起想、一起干、一起苦,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推动实施、一起管好用好运行好,民生事业才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能为大家带来福气。 人民群众幸不幸福,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扬州在全省第一个提出“生态强市”发展战略,把生态优先作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运营的第一原则,以“生态红线”倒逼绿色发展,以“反向规划”,深入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财富积累“双丰收”,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民生改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彰显了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特质。 【视频解说】 2003年11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扬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决议。扬州,成为全国第一批正式拥有生态规划的城市之一。 2007年9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决议。目前,全市已有蜀冈西峰生态公园等超过百万平方米的20多块绿地得到永久保护。 2013年7月,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切实加强“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这片位于城市中心区、面积约51.5平方公里的“大扬州”生态中心,被画上了“保护红线”。 2016年,扬州在全省率先倡导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目前,大走廊建设已经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写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修复做加法,铁腕治污做减法。2017年,全省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扬州提出 “严于省要求、高于省标准、快于省进度”工作要求,通过关停化工企业、小船厂、砂石码头,整治黑臭水体,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等手段,加快环境修复。 陈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扬州最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扬州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思想为指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突出三大领域,全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二是着力开展清水行动,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战;三是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完善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扬州还着力构建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督和体育健身锻炼“六个体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 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问题,扬州率先打造“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和“15分钟健康服务圈”,在省内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投入近10亿元,建成18家农村医疗卫生中心;投入1亿多元,建成15家医联体,此举作为健康中国的“扬州实践”,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省卫计委推荐为全国基层医改典型案例。人民日报今年6月29日大幅报道,点赞扬州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镇上看名医,便利又便宜”。 【视频解说】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累计投入约11.3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2亿元,分布在宝应、高邮等县市区重点乡镇。医疗卫生中心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平均建筑面积约14000㎡,平均投入约6000万元,辐射2-3个乡镇,服务10-20万人口,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服务、康复治疗服务和急救服务,满足不低于50%的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目前,扬州市居民的县内就诊率已超过90%,基层首诊成为现实。 患者家属:像这样的镇级卫生院能这么好,第一次见,这个应该说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对扬州市民的一种关爱。 射阳湖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院长陈超:我们也看到了农村居民对我们中心的信任感增强,来看病的人明显增多。 陈洁:现代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提出“大健康”理念,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大健康”理念,扬州从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等普惠民生实事做起,用全民健康撑起全面小康。 【视频解说】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扬州投入近45亿元,在全省第二家、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全市460万人民全部喝上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扬州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让城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吃1斤蔬菜,自给率达到60%,在广陵区、江都区新建1万亩蔬菜基地;实施“115”鲜奶工程,使全市奶牛发展到1万头,城市主要消费人群一天1瓶奶,年生产加工销售鲜奶5万吨;在各个社区设立近百家平价蔬菜店;开通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绿色通道”,让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放心、越拎越便捷、越拎越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