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骑行天下 >

骑行24载,只为让乡村孩子写“最美汉字”

时间:2020-08-18 16:11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公益时报》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中国基金会管理信息披露指定媒体,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指定媒体。
cpu测试 欧美av明星 邮箱地址格式 跑车品牌 电影80后 邮箱地址怎么写 最搞笑的图片

  有一次,在一所民办小学推广公益课时,校长原本并不支持,便让班长去问问“民意”。班长来到班级里问道:“你们想学写字吗?如果学了,作业会比别人多啊!”

  “先教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教笔画、结构、字词,以达到规范、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的教学目标。”秦翔说。

  2015年以来,秦翔教书平均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最高时只拿到1800元。这些年,他省吃俭用,衣服穿褪色了也不买新的,但他却坚持自费给学生订报纸、买教材。为了更快到达支教学校,他花2600元买了第一辆电动车,这相当于他当时3个月的代课工资。

  1996年,秦翔从广播中得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开展小学生硬笔书法教学研讨。他赶到镇上打电话,通过114查询台,辗转找到教研所的周根宝老师。

  2001年,秦翔带的三年级学生秦桂敏在全国小学生铅笔字比赛中获三等奖,她是秦翔教的第一位获全国奖项的农村娃。“桂敏家很困难,但学习很用功,是个好苗子。获奖后,原来不善言语的她变得开朗,还自愿当起书法课代表。但初中毕业后,家长就让她辍学打工,可惜了!”

  这件事击痛了秦翔的心,他一直想接触更多乡村学生,为他们做点儿什么。2017年,共青团临泉县委教育扶贫项目“梦想学院”招募支教志愿者,秦翔当时在3所民办学校代课,但他还是报了名,选择去位置偏远的吕寨镇、滑集镇支教。

  过去的24年里,秦老师的车轮无数次碾压过崎岖的乡间小道,也曾在雨雪天气中陷入泥泞,但行驶的终点一直未变——他为乡村孩子开设的写字公益课堂。

  他教的是五年级学生,一学期后,其他4个年级的学生都吵着要秦老师上写字课。打那以后,秦翔一周要上至少20节写字公益课。

  这些年来,秦翔带的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硬笔书写比赛中获奖,学生或家长经常向秦老师报喜。疫情期间,一位秦翔14年前教过的学生,加了秦翔微信。“我才知道,您这个公益课堂又办了十几年啊,感谢您给我们打的基本功,现在觉得真有用!”

  然而,在推广硬笔汉字规范书写过程中,秦翔也没少碰壁。2007年2月,秦翔来到县城一所民办学校,兴冲冲地开了硬笔书法公益课。期中考试后,校领导就表达了异议,学校要的是出成绩。秦翔不肯让步。最终,他被学校解雇,这是他第一次因为“写字”丢了工作。还有一次,秦翔到一所学校做推广,负责教务的老师嘲讽他是“闲人”。

  紧接着,秦翔会讲解“国”“学”“习”“爱”等汉字从繁体到简体的演变,引出汉字的形、音、义之美,并勉励同学,有“国”才有“家”,要努力学习。

  因为太忙,他放弃了文学创作的爱好,甚至在儿子初、高升学的关键阶段,以及妻子手术住院时,他都很少陪伴。儿子就曾对秦翔发过脾气:“您难道想要累死在支教路上吗?”渐渐地,妻子和儿子也默许了他的“执拗”。这几年,从不网购的秦翔经常收到快递包裹,都是在武汉读研究生的儿子寄来的中药膏,还有教育书籍和书法教材。提到这些,秦翔哽咽了,他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

  后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指出“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秦翔观察到,周围很多学校,鼓励学生学硬笔书法的氛围浓厚了。他琢磨,自己还得继续提高教学水平。

  天不亮就起床整理教案,晚上顶着夜幕回家,24年的辛劳,让秦翔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他坦言,在流行电脑打字的时代,自己坚持硬笔书法教学,算是情怀,更是责任。

  “我们不怕!”全班63个学生全部举手投了“赞成票”。那一刻,秦翔觉得,这些年,自己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学硬笔书法并不枯燥,能品味汉字之美,也让学生变得自信、专注、有毅力。”一直以来,秦翔也探索将书法教学和诗文作品鉴赏结合。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都是课上必写内容。

  (据《中国青年报》)

  从《试教通讯》里,秦翔看到一套与语文课本配套的硬笔汉字教材,他自费买来,将内容抄下来。那时农村还没有复印机,他把蜡纸垫在钢板上,先用铁笔刻录文字,再用油印机复印。自此,秦翔的写字课,第一次有了学生“教材”。

  “‘出’字最后一个笔画到底是竖还是点?写‘五’字时,为什么中间一竖会向左斜,学生容易写成直竖怎么办?”电话拨通后,秦翔如饥似渴地请教了很多问题。他至今难忘电话那头,周根宝热情的声音。“我们这有《试教通讯》,我寄给你。打电话太贵,有事,我们写信交流”。

  24年来,秦翔每到一个学校开公益课,都会进行隆重而简朴的“开笔礼”。他会用粉笔工整地书写:我是中国好少年(儿童),我爱伟大的祖国。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孩子们则跟着朗读。

  课堂上,伴随着粉笔写字的嗒嗒声,一个个工整、隽秀的楷体汉字出现在黑板上。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仰头望向讲台。下课后,学生围到讲台前,有人请教作业,更多人则说上几句道别的话。这就是秦翔24年来重复经历的上课场景。

  2015年,听说西泠印社出版社的专家来阜阳市培训书法老师,原本不在培训范围内的秦翔,从乡下骑车60多公里赶来。出版社的许晓俊老师听秦翔说了自己的经历和困惑,很感动,不仅推荐秦翔参加培训、教研活动,还帮他找到一些教材和专著。这让秦翔更坚定了扎根乡村的决心和底气,他也摸索出更系统、快速的思路和方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