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啸,91年的宜昌小伙儿。在疫情渐退的6月,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手持“绿码”和一张核酸检测单,开始了为期21天的川藏骑行之旅。从成都、雅安经巴塘、芒康,他一路跋涉、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抵达拉萨。“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生命因此而精彩。”罗啸说。 罗啸抵达西藏 受访者提供 疫情渐退 他决定骑行至西藏 罗啸决定骑行川藏线,源于去年6月和朋友的一次聊天。 “朋友骑行了川藏线,和我讲一路风景有多么美,过程有多么精彩。”出于对川藏风光和朋友传奇经历的向往,他忍不住萌生了想骑行川藏线的念头。罗啸说,此前他只是在宜昌或者周边县市区骑一骑单车,虽然没有长途骑行的经验,但自己是宜昌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员,平时热爱户外运动,登山、徒步都不在话下。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封城期间,罗啸骑行西藏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他在网上搜集攻略,向朋友请教,随着春暖花开,疫情渐退,他骑行西藏的念头越发浓烈。 6月中旬,趁自己辞去工作不久还是“自由身”,罗啸陆陆续续备齐了冲锋衣、骑行眼镜、护膝、登山鞋、手电筒、水壶等装备,并提前将单车托运至成都。出发前,罗啸再次确认了自己的绿码,并特意到医院做了核酸检测。在拿到核酸检测的次日,罗啸就坐上了去成都的动车。6月24日清晨,成都天气晴,伴着初升的太阳,罗啸踏上了为期21天的川藏骑行之旅。 最美“景观大道”的 生死穿越 川藏线,也叫川藏南线,指318国道从成都经雅安、康定、理塘、巴塘、芒康、邦达、八宿、波密、林芝至拉萨的部分,全程2100多公里,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 骑行川藏线,一路途经雪山、森林、草原、峡谷和大江,风景秀美世间罕见。然而,这也是一条美丽与凶险共存的路线,特殊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川藏线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飞石等自然灾害,是中国公认的路况最险公路。 6月24日起,罗啸每天清晨从客栈出发,载着11公斤重的驮包,平均每天骑行八小时。6月下旬正是四川雨季,他不得不时常冒雨前进,从新沟途经二郎山到泸定这条路上,罗啸就经历了暴雨突袭。“淋的是冷雨,但衣服里全是汗,又冷又闷非常难受。”雨水和汗水双重夹击下,他不得不一遇到雨水暂歇,就抓紧时间拧干衣服,让身子舒坦一会儿。 经过西藏八宿县的邦达镇后,有一段被骑友们称为怒江“七十二拐”的山路。怒江“七十二拐”全程35公里,全由弯道构成,路面狭窄而且全是下坡路。在最为惊险的“发卡弯”,道路如同两条并列的直线,“看似都是下坡,无需蹬车,但实际上很危险,有不少人摔倒受伤。”罗啸说,在怒江“七十二拐”,他刻意放慢了车速,花了1小时40分钟平安穿过。 在波密到通麦一段,罗啸还险些经历塌方。“我骑行速度比较快,刚好越过了塌方路段,过了没多久,就听说塌方了,很多来自其他地方的骑友被当地警方劝返了。” 除了惊险,罗啸还要和疲劳、高原反应抗争。“很多时候就是靠意志支撑,在心里默念要坚持、绝不半途而废。”罗啸说。 骑行路上 感受生命的坚韧 “最美的是沿途的风景,真是不虚此行。”罗啸说,在相克宗-剪子弯山-卡子拉山-红龙乡一路,他深受高原反应折磨,时而头痛,但每当他停下脚步,看看川藏线上的风景又觉得一切都值了。 7月15日,罗啸在骑行21天后,终于抵达拉萨。他忍不住感叹:“在蓝天下遥望高山、河流,真的感觉到天地很宽广,心情很畅快;当站在山巅时,又感觉自己很强大。” 一路上,罗啸还结识了不少同伴。“在成都出发时,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骑行者,彼此不认识但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同一个目的地。”罗啸说,一路上他遇到许多同行的人,有十八九岁的大学生,也有六十多岁的老人,尤其是看到那些六十多岁的老人依旧背着沉重的背包骑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他备受鼓舞,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坚韧。 “骑行川藏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强大的意志力。”罗啸说,近些年,骑行川藏被很多年轻人看作是很浪漫的事情,但其实一路非常辛苦,大多数时间都是与疲惫和惊险同行,尤其是途遇暴风和骤雨时,受伤者不在少数。回顾21天的旅程,罗啸说,如果有机会,他会再走一次。“这一次,我会慢慢骑行,更加用心去感受沿途的风景。”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朱延筠 |
- 上一篇:全民健身:巴山深处的骑行乐园
- 下一篇:骑行徒步活动走进革命老区海口红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