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骑行天下 >

骑独轮车上班,潮!(图)

时间:2018-12-06 12:27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责任编辑:朱筱菁/文:《申》报记者 贺雨程/图:钱超 一个类似摩托车胎的细轮子,左右两边各有一块踏板。人站在踏板上,身体前倾,轮子便朝前“驶”去。往后轻轻一仰,轮子便慢慢减速停下—眼前的景象,并非发生在科技展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上海街头。这
最难做的饭打一成语 伉俪情深 倜傥不羁 怅然若失造句 怙恶不悛 阋墙御侮 阋于墙

玩家群的关系也很和睦,时不时会约出来切磋技艺,例如进行过桩练习,“垫底的成员有惩罚,罚做俯卧撑,权当锻炼身体。”

“学起来难不难?”

为了保证玩家的安全,俱乐部内部还制定了安全制度,对玩家约法三章。

上海独轮车群目前业余代理国外的独轮车品牌,如果有感兴趣的人咨询“何处购买”、“什么样的独轮车适合我”,何晓晔便会倾情推荐。

还会一同外出拉练。最让何晓晔骄傲的是一次到杭州的远征,车队一行十人,先搭乘动车前往杭州,然后一起绕着西湖骑行了30多公里。“这个难度相当高,需要严格控制队形,不允许超速,也不允许超车。当然,如果是新人,我们不建议他们完成高难度的动作。”

  一个类似摩托车胎的细轮子,左右两边各有一块踏板。人站在踏板上,身体前倾,轮子便朝前“驶”去。往后轻轻一仰,轮子便慢慢减速停下—眼前的景象,并非发生在科技展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上海街头。这个小轮子究竟是何方神器?它名叫“自平衡独轮车”,又称电动独轮车。在欧美国家,它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现如今,它出现在上海街头,强势成为最新一轮的代步工具。

何晓晔立马站上一台独轮车演示起来。只见他右脚踩在踏板上,稍微用力一蹬,左脚随即也踏上踏板,身子微微往前倾,轮子就滚动了起来。若想“刹车”,屁股稍稍往后一蹲,轮子随即停止,很是“听话”。

玩多了,也可以尝试下高难度的动作。当天,记者亲眼目睹了几位玩家的花式玩法,只见两名玩家单脚立在独轮车上,另一只脚与地面呈水平,然后两位玩家将脚勾在一起,一起前行。“要完成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不是朝夕可以练成的,必须经过一番苦练。”

“比学自行车简单。平衡感好的人,花上个半天就能学会。平衡感差点儿的人,连着练习个两三天就行。至于高难度的动作,还得慢慢来。”

工作日的午后,记者按照约定来到人民公园入口处,靠近1号线人民广场站10号出口。

“独轮车是没有刹车的,完全走心。”何晓晔进一步解释说,身子向前倾斜是前进,向后倾斜是停止,向左和向右倾斜可调整方向。身体向前倾斜的越厉害,速度就会越快,身体一直前倾就能加速,到了时速16公里时,就会发出“滴滴”的警报声,“警报只是起到警示作用,独轮车不会自行停止,还得靠人来控制。”

何晓晔介绍说,新入俱乐部的新人首先要接受辅导,要求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不能随意闯红灯,也不能骑到机动车道上,一旦发现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被举报后直接除名。平时上路,玩家们也会互相监督。

责任编辑:朱筱菁/文:《申》报记者 贺雨程/图:钱超

何晓晔告诉记者,在他接触的人里,有带着孩子来玩的父母,说是想通过这类运动锻炼孩子的小脑发育;有体重超过100公斤的小胖墩,平衡感倒是很不错;还有72岁高龄的老学员,“我和另外一个玩家,小心翼翼地一人扶着一边,爷叔倒是胆大地呵呵大笑。”

而最多的是年轻代驾,“会员中有不少兼职做代驾的年轻人,骑着独轮车去接客户,是不是代价挺高的?”

责任编辑:朱筱菁/文:《申》报记者


作者:贺雨程

其实,独轮车的车速远不及电瓶车快,甚至还没有自行车快。每小时的车速是12到15码,但何晓晔等人认为,最吸引他们的是独轮车的环保、小巧,平时背个包就能轻松上路,“出于安全考虑,下雨路滑,最好不要骑独轮车。另外,上路时一定走非机动车道,控制好速度。”

何晓晔告诉记者,他们的“展示摊位”长期摆在人民广场地铁口,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咨询,“试玩什么的,随时欢迎。”

凡是推荐的独轮车都必定经过所谓的“暴力测试”,“在最糟糕的环境下,测试独轮车的应变能力。例如将速度提升至40码,紧急刹车;又例如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行驶。”

那么,这个小东西究竟好不好操控呢?

玩它的人还自行组建了俱乐部。日前,记者联系上“独轮车群”上海分群的管理员何晓晔,在他看来,独轮车的存在不仅能解决小白领头疼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告别雾霾天出一份小小的力,“最重要的是,它还很潮啊!”

在沪上一家环保设备公司做市场总监的何晓晔是上海电动独轮车总群的管理员,这天他也是最早到现场的人。这个刚刚过了而立之年的80后,打扮时尚,实在有几分潮人的意味。

前来咨询的人中,大多问过一个相同的问题:这玩意儿安不安全?

快的半天就能学会

远远的,就见地铁口有几个年轻人肩背双肩包,脚踩“风火轮”,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便是上海电动独轮车总群的成员们。

破解“最后两公里”难题

在何晓晔同记者聊天的当口,有一位衬衫西装裤打扮的中年男子路过,停下脚步咨询起来。“上海独轮车群的会员是不是大多是年轻人啊?”“年轻人偏多,但总的来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

雾霾天兴起第一批玩家

安全第一,违反交规者出局

眼前的电动独轮车,不过一个公文包的大小,尝试手提了一下,却也挺吃力的,“独轮车有重有轻,我们玩的算比较重的,现在市面上也出现了适合女生玩的,轻量级的。”

这群“双手插袋,脚下生风”的年轻人,大多是在附近工作的白领。每天中午,只要抽得出身,都会带上自个心爱的独轮车,聚集到地铁口,玩耍、切磋技艺,最重要的是推广电动独轮车,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何晓晔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被独轮车吸引还是在马路上,看着一个像“风火轮”般的神器飘然过街时,何晓晔立即来了兴致,拦住对方问东问西。回家后,何晓晔便主动申请,加入了上海电动独轮车总群,“浙江、广东等地比上海更早兴起独轮车,上海大概是从去年五六月份雾霾特别严重的时候开始的。我是去年9月喜欢上的,也算是第一批玩家吧。” 现如今,这支从去年才悄然兴起的队伍,已经成功聚集了200多名爱好者,这当中也少不了何晓晔等“推广大使”的功劳,“每天都有不少路人前来咨询,大半都在我们的‘忽悠’下爱上了独轮车。”

很受年轻代驾追捧

对于何晓晔而言,最初玩独轮车只是因为它新奇,日子久了,才爱上它的代步功能。

何晓晔家住虹桥机场附近,单位在张江。在没有独轮车那会儿,他向来开车上班,“两点一线”也得花上一个半小时。如今有了独轮车,何晓晔索性将四轮车放在了家里,就连出差时也带着独轮车上飞机。“我家到地铁站大约一公里,地铁站下来到单位也差不多一公里,这两公里难题都由独轮车解决了。”每天早晨,何晓晔骑着独轮车从家到地铁站,搭上地铁后,将踏板收起,手提或是倚靠在地铁车厢内的栏杆旁,下站后再一路骑去单位。

“我只能说,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危险性,关键是操控它的人。”何晓晔说,他们能做的便是先从源头上杜绝危险,再事后监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