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旅游消费增长有力。根据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花费抽样调查测算:2017年,国内过夜游客在渝平均停留2.06天,人均天花费693.85元,一日游游客人均花费437.54元;入境过夜游客在渝平均停留4.65天,人均天花费208.23美元。据此测算
山东海红快递查询
186ai
初音图片
色人格第四季
51gxqm
天天色综合网站
小妞刘小阳
yy微风
赖长青简介
360007基金净值
生于忧患的事例
葬爱家族 |
五、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旅游消费增长有力。根据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花费抽样调查测算:2017年,国内过夜游客在渝平均停留2.06天,人均天花费693.85元,一日游游客人均花费437.54元;入境过夜游客在渝平均停留4.65天,人均天花费208.23美元。据此测算,全市旅游总收入330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9.48亿美元,增长15.5%。
(二)旅游要素更加健全。2017年,全市旅游业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要素更加健全。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旅游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86.13亿元,同比增长20.3%。2017年,全市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3966.01万人次,增长8.4%,其中国际(含港澳台)268.93万人次,增长5.2%。
1.旅行社
2017年末,全市共有旅行社622家。其中: 出境游旅行社95家(含赴台社9家),一般旅行社527家。全年共审批设立一般旅行社53家,新增出境游旅行社15家。
2.旅游星级饭店
201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210家,新增星级饭店5家,撤销星级饭店称号20家,总数比上年减少15家。其中:五星级28家;四星级54家,新增1家;三星级105家,新增3家;二星级23家,新增1家。旅游星级饭店共拥有客房28078间,床位46630张,员工41654人。
2017年末,共有绿色旅游饭店61家。其中:金叶级40家,银叶级21家。
3.旅游景区
201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23个,全年新评定21个(其中:5A级1个、4A级9个、3A级5个、2A级6个),撤销A级景区资格8个,4个景区升级,实际增加9个。其中:5A级景区8个,增加1个;4A级景区83个,增加7个;3A级景区78个,减少2个;2A级景区52个,增加3个;1A级景区2个。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云阳龙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涪陵武陵山大裂谷、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景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评审。
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超100万的景区达到19个,2017年单个收票(费)景区最高接待人数突破400万人次,达到400.3万人次。
4.旅游度假区
2017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5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
5.旅游船
2017年末,全市拥有五星级游轮22艘;经营重庆“两江游”企业3家,共有“两江游”游船7艘。
6.全域旅游
2017年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8个;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自治县)创建单位8个,市级全域旅游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单位50个, 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68个。
7. 示范创建
2017年末,全市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7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8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8个。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首批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1个,全国五星级温泉旅游企业2家。
8.重点项目
2017年,59个旅游项目被列入市级重点项目,20个旅游项目被列入国家旅游优选项目。策划推出65个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200多亿元。
9.旅游规划单位
2017年末,全市共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48家,其中: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2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6家,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40家。
(三)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旅发委正式挂牌成立,进一步强化了旅游综合统筹、产业促进与公共服务等职能。涪陵区、渝中区等13个区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首届重庆全域旅游发展大会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成为全市旅游发展指导性文件。研究形成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16个配套实施方案,构成“1+16”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思想共识和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
(四)旅游投资再创新高。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山避暑旅游、旅游文化综合体等示范项目建设,旅游投资保持强劲增势。全市完成旅游投资1841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59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20亿元,市级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190亿元。旅游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策划推出65个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进行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259.9亿元,旅游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旅游度假区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推进“三个一批”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山岳型、湖泊型、森林型、温泉型、康养型等特色鲜明的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万盛黑山露营基地、石柱县冷水自驾车房车营地等项目已列入全国重点建设营地项目,南川区成为全国15个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先后推出近200项避暑主题活动、63条避暑纳凉线路、285个休闲点,14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和武隆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年共接待游客68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亿元。
(六)旅游产品打造全面加强。着眼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特色产品更加丰富。华侨城欢乐谷正式开业。云阳龙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涪陵武陵山大裂谷、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3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新评定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5个。重庆旅游商品在2017中国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得两项金奖、两项银奖、四项铜奖。
(七)全域旅游创建扎实推进。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动全市旅游业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发展。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座谈会,指导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推进旅游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的“1+3+N”旅游综合治理体系,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年度评估监测,推动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武隆区、万盛经开区等7个区县相继建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监管服务工作机构,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八)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深入开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巴渝人家”品牌体系建设,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10亿元。深入实施旅游扶贫,研究印发《重庆市深化乡村旅游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市旅游扶贫工作指导组,先后赴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旅游扶贫调研,指导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全力推进市旅发委扶贫集团定点帮扶酉阳县车田乡和对口帮扶奉节县工作。
(九)旅游宣传推广亮点纷呈。进一步加大“山水之都·美丽重庆”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在央视持续投放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在美国ABC电视台推出重庆旅游形象专题片。“山水之都·美丽重庆”旅游推介会精彩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新年倒计时庆典,受到当地主流媒体、旅行商和大量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加强春节、国庆等假日旅游宣传和行业重点工作专项宣传,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第二届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先后赴49个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一系列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重庆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新媒体推广活动,市旅发委官方微信粉丝突破100万,微信矩阵宣传效果良好。
(十)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史上最大规模的旅游环境集中综合整治风暴,以“不合理低价游”为重点,持续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整治行动,针对“一日游”“两江游”、“三峡游”“出境游”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成效明显,国家旅游局4次来渝督查检查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组织开展各类执法检查3687次,检查旅游企业1.2万家次,立案319件,罚款3万元及以上案件23件,罚款金额总计203.77万元。严格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游船等服务质量监管,撤销A级旅游景区资质8家,延期复核星级饭店8家,取消星级饭店资质21家。组织203家旅行社签订《旅行社诚信经营承诺书》并予以公布,在万州、渝中、沙坪坝、两江新区、奉节等地设立旅游投诉现场受理点,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开通(023)96111投诉热线,全年受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620件,同比下降39.22%。
(十一)旅游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厕所革命成效显著,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全市建成各类旅游厕所2546座,其中新建1931座,改建615座,超计划完成237座,累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投资9.32亿元。都市旅游观光巴士发展初见成效,已开行观光线路79条,运送游客750余万人次;建成市级旅游集散中心6个,运送游客1000余万人次。智慧旅游建设稳步推进,成立重庆市旅游数据中心,加速推动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和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建设,顺利完成所有4A以上旅游景区视频接入,在9个区县35个景区景点试点推行客流实时监测与分析。旅游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举办全市旅游类培训班36期次、组织培训及考试8551人次,累计培养旅游博士19名,2人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6个项目86人入选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2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导游大赛铜奖,实现重庆导游全国大赛最好成绩。2017年末,全市旅游从业人员27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45万人。全市持有电子导游证导游10323人,其中:特级1名,高级35名,中级199名,初级10053名。全市旅游专业的院校、旅游职高及旅游职业培训机构118所,涉旅院校旅游专业在校学生43137人。
(十二)旅游安全形势保持良好。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压紧压实旅游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面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持续保持旅游安全监督检查高压态势。紧盯重要敏感时节,对22个区县、45个重点景区假日旅游安全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开展暗访,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落实,有力保障旅游安全稳定大局。妥善应对处置“8.8”九寨沟地震游客撤离、导游何永杰在泰国救助游客遇难等涉旅突发事件8起,受到国家旅游局书面通报表扬;《中国旅游安全蓝皮书》首次收录重庆市旅游安全稳定形势任务与工作要点;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刊发《重庆:全力做好汛期旅游安全工作》。
注:
1.游客:指任何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游客按出游地分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
2.入境游客:指报告期内来中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等游客(即入境旅游人数)。
3.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中国(大陆)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
4.旅游收入:指游客(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由游客或游客的代表为游客)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旅游支出应包括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在整个游程中行、游、住、食、购、娱,以及为亲友、家人购买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旅游支出,不包括为商业目的购物、购买房、地、车、船等资本性或交易性的投资、馈赠亲友的现金及给公共机构的捐赠。旅游收入包括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
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入境游客在中国(大陆)境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部花费。
6.国内旅游收入:指国内游客在国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部花费。
7.旅游度假区:指具有良好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的,相对完整的度假设施聚集区。旅游度假区划分为2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8.全域旅游: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