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徒步旅游 >

杨洋等: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生成与意义

时间:2022-04-09 16:41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文章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心流(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
减肥十大排行榜 日本av女友 中国富豪排行榜 最有效丰胸产品 南昌航空大学排名 全球人口排名前十位 世界电影排行榜 10万以下车型 国产医用十大口罩品牌

阅读 ()

Fig.6 The generation and meaning of hikers’flow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enomenology

20 世 纪 以 来,以Merleau-Ponty、Foucault 和Bourdieu为代表的理论家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深渊中挣脱出来,身体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进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 [26]。尤其在20 世纪90 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身体狂热”(body craze)兴起背景下,身体被认为是时空性、流动性、意向性和表达性等多重特征的交融,其既表征了文化象征系统和话语秩序,也是非表征 “非表征”的概念最早由Thrift 提出,起初为一种思考方式;非表征理论(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则是以展演(performance)和实践为认识论,强调身体实践和主观感受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是人们通过持续的、运动的实践来理解日常生活的世界 [32]视角下主体实践中非预期及不断被转化的社会文化意义载体 [23,27-30]。其中,以Merleau-Ponty 身体现象学为代表的理论推进了人们对微观身体非表征的认知。该视角认为,主体的意识、情绪等都是在物质性身体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与理智根植于主体所获取的动态的、系统的感官运动的经验 [31],同时,强调具身(embodiment)情感力量能帮助个体通过运动实践的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 [32]。于此,为有效阐释旅游情境中的“身体-环境”关系以及身体这样“做”的意义,本研究将基于身体现象学视角构建分析框架。

原标题:《旅游学刊》| 杨洋等:身体现象学视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生成与意义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转山的藏民、朝圣的旅游者和堆砌的玛尼堆等旅游景观(图2 和图3)刺激并冲击徒步旅游者的视觉,旅游者通过凝视获得原初知觉经验,在主客互动中形成“知觉场”,促使物质身体发生改变(如鸡皮疙瘩),同时生成Flow体验状态。可见,凝视是具身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主体与旅游世界互动的主要通道,通过旅游者的凝视,旅游世界嵌入徒步旅游者身体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觉意识,从而推动主体Flow情感体验生成。“当自己攀登至4700米左右高度,看见雪山出现的刹那,太神圣了,明显可以感觉到皮肤上开始出现鸡皮疙瘩,兴奋之余全然忘却了身体的不适,甚至一度流下眼泪,这种状态持续了10~12分钟,可能这就是Flow体验吧。”(F05)

一方面,身体作为实践性和意向性的综合,以及世界与主体互动的产物,是主体的“知觉场” “知觉场”亦称“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格式塔心理学术语,指知觉所反映的世界。及“身体-主体”的混合 [8,33-34],其认知体验逻辑暗含于具身实践中:首先,身体能运动。人们借助身体感觉、运动和多感官等获得关于体验环境的原初知觉,即“肉体性的遭遇”(encounter) [35]。其次,身体能知觉。身体不仅仅是知觉意识发生的场所、载体,也是“我思-我动”的“肉身心智”;那些原初的知觉意识经过“人的灵魂”不断转化为概念化的智能,帮助主体形成想象、认知、情感或记忆等体验 [7,36]。最后,身体有意义。体验的意义蕴含在知觉身体之中,是主客互动的真实存在,身体的知觉意义和情感体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不断创造的过程,即主体价值判别既与身体的知觉、情感关联,也被广泛地嵌入特定社会文化情景中 [8-9,37]。另一方面,在身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认知并非起始于感觉刺激的简单输入,也非封闭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过程,而是经由特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形成具身实践的心理状态 [38-39]。因此,Flow 体验作为特定情境下主体的一种知觉认知,是主体关注刺激或挑战目标、有效控制自我与环境后的某种具身认知,这能为主体Flow体验的身体现象学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逻辑支撑 [8,33-34,40-43]

2.2 研究方法

杨 洋 1,2,周 星 1,徐颖儿 1,吴问津 1,袁佳欣 3

首先,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深入访谈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文本数据,具体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访谈对象,以隐蔽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按照滚雪球的方式逐步扩大访谈对象的规模,直至信息饱和为止。访谈围绕但不局限于以下提纲:如“为什么徒步?”“你的身体极限到了吗?”“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当你爬到X米海拔或看见X场景的时候能出现较为兴奋的体验感,甚至幸福感?”等;与此同时,为了获取Flow 体验所呈现的意义,调研者继续追问受访者,如“谈谈当你通过挑战看到这壮美景色时,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所达到的体验会对你的生活或者人生思考有何帮助?”等。其间,共获取有效访谈对象26 个,并分别编号为F01~F26(表1),每位访谈时间控制在20~45 分钟左右,访谈对象年龄跨度为15~70岁。深度访谈与观察记录的照片等资料均转换为研究所需的文本数据。

近年来,用于诠释主体积极情感的心流(Flow)体验成为旅游体验关注的议题之一 [12-13]。Flow体验表达了主体通过调动自身技能完成某项活动挑战后所产生的瞬间愉悦感,其获得源于主体身体的技能与环境挑战的平衡 [14-15],也离不开自身兴趣和具有挑战的活动、主体沉浸以及具身参与 [16-17]。研究发现,外部环境更能激发旅游者通过沉浸式具身参与获得Flow 状态,产生畅爽感并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18-19]。因此,旅游者Flow 体验状态不仅呈现了主体较为强烈的具身认知,同时也暗含着特定的“身体-环境”关系与意义 [20-22]。据此,通过揭示旅游者Flow体验特征以及身体实践的意义,更能有效地阐释旅游者身体运动方式、知觉意识以及情感认知与心理状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23-24]。不过现有旅游者Flow体验研究大多从心理测量等结构化层面进行,对旅游者微观身体的认识略显不足 [19,25]

与恶劣环境相反的是,旅游者受到阳光刺激后形成的本体感觉,例如光感,是积极的,对于高寒地区的徒步而言,阳光能够化解主体对于极端环境的不适与恐惧,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关于技能的本体感觉。研究发现,旅游者的情绪很容易受到阳光的影响,其体验感随着光感的强弱而快速变化。光感不仅是旅游者身体的知觉意识,同时也是外部物质附着在具身实践上的痕迹,这种痕迹能够激活身体并推动旅游者获得Flow状态。可见,旅游者综合感官实践下,恶劣环境的本体感觉(挑战)与光照环境的本体感觉(技能)关联融合,伴随身体的具身实践生成Flow情感的认知体验。“刚好那会太阳出来了,慢慢地往上攀登,神山越来越清晰,风景越来越纯净,每多走一步,看到的风景都与众不同,尤其看见雪山时(图5)太激动了,想哭。”(F12、F25)

责任编辑:

摄影:研究者;时间:2017年8月15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