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 宥胜 变异怪婴 last dance because of you 俏模牌轻靓减肥胶囊 学雷锋标语 江西省永丰县新闻 宇通客车股票 |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信息中心主任罗克文曾对媒体介绍,自2016年8月20日“云天渡”投入市场后,至今共接待游客达760万人次,营业收入12亿元。而当初玻璃桥的总投资额仅为2.6亿元,不到营收的1/4。2019年春节期间,景区接待81万游客,绝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去登桥体验“云端漫步”。湖南省文旅厅厅长陈献春甚至提到,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近年来井喷式的游客增长已经赶超核心景区武陵源和天门山,“相当于重新再造了一个武陵源和天门山”。
作为投资人,杜洪波需要提前预判风向。在他看来,玻璃栈道类观景项目未来可能还有3~5年的生命周期,在出新的产品之前,它仍然会成为景区的标配。
在他看来,因为出事故就认为所有项目都不安全,这种导向过于简单粗暴,“不能因为简单一刀切,就扼杀景区二次升级的重要项目”。 正是这两三年间,形形色色的玻璃栈桥,成为了“风口”。杜洪波粗略估计,目前国内各类玻璃栈桥类项目超过了2000个。 此后的两三年间,玻璃桥开始野蛮生长,大到5A级景区,小到城市近郊的生态园,玻璃桥项目疯狂上马。玻璃桥也不断升级换代,从观景平台到玻璃吊桥,从玻璃栈道到玻璃水滑道;从普通玻璃桥面,到5D“破裂效果”,再到最新款的9D玻璃桥。据称,“所谓的9D,是指玻璃天桥采用了超现实视觉9D技术和惊险刺激的特技效果,有仿真场景、立体画面、惊险剧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融为一体。” 2016年8月,耗时4年设计建造的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正式对外开放,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这座全透明的“云天渡”,长度和高度达到当时的世界第一,创下了10项世界纪录,被CNN列入世界11座“最壮观的桥”名单之内。 杨劲松认为,要尽快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建立配套的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建筑方和运营方的准入资质,出台权威、科学和易落地操作的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营标准,“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确定监管部门”。
患上“玻璃桥依赖症”的景区,一旦被关停,营收立刻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河北狼牙山景区2018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4.2%,之后玻璃栈道被关停,游客数量逐月下滑,至8月,接待游客数量同比下降34%。河北白石山景区自2018年4月关停玻璃栈道项目后,600多个旅游团队取消了行程,接待游客数量同比下降40%。
三无行业 杜洪波当时还发现,修建这些项目的景区没有资质要求,只要具备地形条件就可以做,投资可大可小。湖南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总投资高达2.6亿元人民币,而一些玻璃栈道的投入也可以只有百万元左右。三个月后,杜洪波团队决定,在北京密云清凉谷也修建一座玻璃桥。他们找到设计单位,根据景区地形地貌,设计出适合清凉谷地质地形的玻璃桥。2018年春季,全长200多米的清凉谷玻璃天桥投入运营。 不建一座玻璃吊桥或者玻璃栈道,就落伍了,中国的景区正在被裹挟进这样一个现实里。 在迅速做大的市场蛋糕诱惑下,不少投资建设团队都是半路出家,行业里的玩家泥沙俱下。封立强发现,一些过去在正规建设企业的人看到商机,跳槽出来组成了施工队。而不少施工队根本没有公路、市政工程施工资质,不能做建设玻璃吊桥或者栈道的业务,都在打擦边球。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正在编制《玻璃栈道工程技术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为主编单位,该标准预计在明年定稿。 大大小小的景区一哄而上,除了简单引进,有些景区还要追求“全国最长”或“全国最高”等噱头,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排除一些知名度极低的景区,目前国内的玻璃吊桥、栈道、观景平台等项目已经超过2000个。”杜洪波是一个景区投资人,从事了多年生态景区的设计和开发,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玻璃栈道、玻璃吊桥在国内走红,是从湖南省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这个“明星项目”开始的。 2014年9月,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建成了当时“国内最长悬空玻璃栈道”,全长只有95米。此后,长度不断被赶超。2016年开业的张家界“云天渡”桥面长375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当时号称长度、高度都是世界第一。2017年底,河北省石家庄市红崖谷景区玻璃桥开业,这座桥横跨在红崖谷的两座山峰之间,吊桥长488米,桥与地面最大的落差218米,号称最长的悬跨式玻璃索桥。 但“网红”的东西容易快速变现,也容易“速朽”,看似火爆却容易成为过眼云烟。玻璃观景项目也在更新迭代,早期受人追捧的是玻璃栈道、玻璃吊桥,而近一两年,玻璃滑道、5D玻璃天桥成了景区和游客打卡的“新宠”。
市场鱼龙混杂
在这场玻璃栈桥“大跃进”中,投资人看到了“暴利”,景区看到了翻倍上涨的游客和收入,施工方看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游客乐此不疲地追逐更刺激的体验,短视频捧红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桥”。
玻璃栈桥或玻璃观景台,成了很多景区的“必体验项目”。这样一股潮流,不是这两年才有。在杜洪波的记忆中,2016年是玻璃栈桥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此前只有零星的景区试水,包括湖南平江石牛寨的玻璃吊桥、重庆云阳的“云端廊桥”玻璃悬臂,河北白石山玻璃栈道和辽宁丹东凤凰山玻璃栈道,都是最早期的一批“尝鲜者”。
追求高度和落差,也是玻璃栈桥竞赛的方向。重庆云阳龙缸景区云端廊桥建于海拔1010米的绝壁之巅,离地高度718米。而河北白石山景区的两条玻璃栈道,一条位于海拔1900米处,一条建在海拔1600米的悬崖峭壁上。
李运生是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一般行业规范编写周期为3年,从立项、制定、审批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当时河北省情况紧急,在景区的催促下,很快就制定好了规范。“作为技术人员,我们完成了技术编写规范。下一步,就要等待相关部门,由河北省住建厅牵头,向国家报备,等待审批。”
2016年8月,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建成开业,迅速成为网红,引发追捧效应。玻璃栈桥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国内蔓延开来,正是从这一年开始。
在“门票经济”下降的大背景下,兴建玻璃桥、玻璃栈道或玻璃观景平台被视作摆脱景区经营困境的“速效解药”,背后折射出国内大多数景区的“揽客”焦虑。
2017年,时任北京市旅游委主任宋宇曾明确表示,高空景点的政府专项监管主体责任还没有明确,监管上还存在问题。
玻璃栈道、吊桥自身的特性,也促成了它能被快速复制。“它们的特点是有区域性游客,景区之间不冲突、不抢客流。比如北京周边有网红玻璃桥,江西也有,大家都能吸引附近游客,所以出现遍地开花的现象。”封立强说。 无行业规范、无验收标准、无监管主体,是整个行业的通病。以玻璃滑道为例,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目录管理,但玻璃滑道作为新事物并没有被纳入目录。建设投资门槛低,审批难度低,并且投资回本快,这些在景区建设者眼里的优势,给玻璃滑道的安全埋下大量隐患。 从景区运营的角度看,更加注重景区体验项目的打造,这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一哄而上。“国内旅游产品缺乏,往往是别人景区有的项目我没有,就感觉自己景区少了点什么。”江西悬空栈道建设有限公司的施工团队曾参与建设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公司总经理封立强对《中国新闻周刊》道出了国内景区的心态。 在合谋的狂欢背后,玻璃栈桥这个千亿级市场却处于“裸泳”状态:整个行业无行业规范、无验收标准、无监管主体。 常规的玻璃桥、玻璃栈道不再新奇,景区又想出奇招。脚下玻璃瞬间“断裂”,第一次体验的人被吓得瑟瑟发抖。景区使用“模拟碎屏技术”做出视觉效果以增加刺激体验。最近,很多景区已经从3D做到了5D特效,让游客感受“步步生莲、玻璃碎裂”的效果。 但玻璃栈道、吊桥类项目要出台标准并不容易。杜洪波在安徽、北京、新疆等多地修建过玻璃观景项目,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个地方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建设,没办法兼容不同地方的需求。
但关于玻璃栈桥技术的安全性,业内存在不同声音。
“玻璃栈道、吊桥、观景平台等项目,行业没有一定的规范制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监管不明,行业里安全隐患比较大。”杜洪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很多景区来说,玻璃栈桥既是一剂“鸡血”,也是一棵摇钱树。
熟悉栈道、索道建设的他发现,相较于普通的吊桥,玻璃吊桥技术看上去似乎不难,就是把过去常见的木板桥改为玻璃桥。玻璃吊桥的施工门槛也比较低,只要有高空栈道经验的施工方就可以做。“只是目前没有建设标准,每一家修建会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和风格,工程质量也参差不齐。”杜洪波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监管方面互相不搭界,玻璃栈道类项目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好多部门在一起,但是无法确定谁来主管此事,后续还需要不断完善。”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运生说。 玻璃栈道火热的时候,有很多景区找封立强所在的公司合作,“很多景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建”。
“一出现问题,有些人想当然以为玻璃栈道有危险,这个观念不对。”杨彦峰认为,目前这些项目使用的玻璃属于钢化玻璃,技术先进,生产这类玻璃时,会有一定的工程、力学和质量等要求,“像河北白石山景区的玻璃桥,它通过了桥梁隧道行业的工程标准验收,所以不能简单认为玻璃栈道绝对不安全,这很片面。”
红崖谷景区并非个例。时隔不久,河北省文旅厅发布《全省玻璃栈道类高风险项目专项整治方案》,省内25个景区的32处玻璃栈道类项目全部封停。截至目前,这些景区的玻璃栈道类项目仍未重启。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向各地方下发了《关于加强A级旅游景区玻璃栈道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和旅游安全领域的机构和专家,对辖区内A级旅游景区玻璃栈道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开展摸底调查,进行安全技术检测和风险评估。 作为景区项目投资方,杜洪波希望业内能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以厘清政府部门对玻璃栈桥的监管。 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承建方盯上了这门生意。那么造一个玻璃栈桥或者滑道需要什么手续?很多施工方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不需要手续。
这个号称“让人吓破胆”的玻璃栈道设计长达5公里,游客沿着玻璃栈道,一路可以登上466平方米的玻璃观景台,最多可同时容纳200人观赏。观景台悬空,下方就是万丈悬崖,双脚和悬崖之间,只有一层玻璃相隔,让人双腿发软。但对不少游客来说,这才是最“不虚此行”的体验:看着脚下透明悬空的高山风景,一面战战兢兢,一面体会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 缺乏行业标准,那过去的玻璃观景项目是如何修建的?多位受访者介绍,项目主要由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这些原本有规范和国标,正规的设计院或者对注重安全的公司在设计和修建时,会参照已有的专项标准,如《混凝土结构规范》《重要用途钢丝绳》《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等。
北京旅游法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申海恩也曾对媒体指出,滑道的设计缺陷也是事故发生不能回避的原因之一。不少滑道存在设计缺陷,短距离的弯道并不能有效分解巨大的高度落差所产生的滑行速度,一旦雨天沾水或者发生其他状况,有就可能发生意外。 但监管收紧的信号已经越来越强烈。上述不愿具名的第三方机构检测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几年国家和各地文旅部门陆陆续续对玻璃栈道类项目都有下发文件,今年的管理最为严格。 还有玻璃观景平台,比拼挑空程度。重庆市黄水大风堡景区的观景平台,号称为“亚洲第一挑”空中观光平台,虚悬在谷壁之外的半空中,最远处距谷壁31米。 “升级版”的玻璃滑道也成为新晋网红。2017年,东莞观音山推出目前国内最长的玻璃滑道,全长980米。随后其他景区纷纷效仿,大家竞逐更长的滑道更大的落差。福建莆田大洋乡景区号称拥有目前国内落差最大的纯透明钢化玻璃滑道,总长388米,落差168米。
有受访者透露,相较于大型企业,河南这些公司以做私人景区玻璃滑道项目居多,收费较低。有些公司在设计玻璃吊桥时并不规范,甚至没有设计图纸,或者一个图纸套用在多个桥梁上。一些施工方合伙在某景区投资建设一座玻璃桥,不重视质量和经营期,快速收割成本后,将后期运维交还给景区。
杨彦峰也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目前景区的特种设施,包括玻璃栈道、吊桥、飞索等极限运动类项目,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也有很大的空间和存量,不下千亿级别,我们需要正视这个市场。”
对于景区投资者来说,这些二次消费项目不同于传统的餐饮、住宿,不会受困于接待规模的天花板,可以接待游客数很多。“这个项目潜力很大,关键是前期如何规划好、宣传好。”杜洪波说。 力度最大的是河北省。2017年底,河北红崖谷景区的玻璃吊桥正式开业,号称是“世界上最长、跨径最大的悬空式玻璃吊桥”。开业之后,在圈内风光一时,一改过去冷清之气,为红崖谷景区带来翻倍的游客量。但是开业仅4个月,石家庄旅游发展委员会下发“关于全市旅游景区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2018年3月25日,红崖谷玻璃吊桥进行停业整顿。
|
- 上一篇:天水景区电瓶车共享系统赚钱不
- 下一篇:乐山千佛岩-东风堰景区暂停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