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尸杀 武林异史 魏三傻姑爷拜寿 www.sqlysyxxzxw.com 莫问天机人算卷 长生傲世录 邪王戏妃 胡敏明 重生之征战天下 小狐兔报恩记 冰霜富家子 暗香盈袖黄花飘 |
硝板(白钠镁矾,由芒硝、硫苦等结晶矿物组成)是盐池天生的,平铺如毯,有利于晒盐。在硝板上晒盐,不仅省工,还能有诸多良好的作用。硝板的分解能去掉妨害池盐质量的硫苦(即泻盐,硫酸镁,苦味源于镁离子),使盐味不再苦涩。而且硝板白天吸收热能,夜晚又放出热量,可以保持晒盐所需的温度。 池边的悬崖上有座“池神庙”,三座大殿并肩而立。 晴天的早晨,便成了镜子。 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庙前山门,过殿,中部三座戏台并峙,东西左右配殿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列,皆为重檐九脊十兽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精致壮观。规模相当,形制类同,殿前月台顺联,构栏雕刻精致。元明碑石,高可六米,矗立在阶前两侧。殿身宽深各五间,四周环廊,重檐九脊顶,殿同梁架规整,檐下斗拱密臻出檐适度,翼角恽飞,劲健壮观。三殿所奉不一,按明嘉靖碑文载,中殿奉东池神与西池神,东殿奉条山(即中条山)风洞之神,西殿奉忠义武安王之神。后人们说毁于民国,但更像是毁于文革――所有被供奉的对象都被视为牛鬼蛇神,拉出去砸碎,这可不是阎锡山的风格。目前所存的池神庙建筑,为1985年由山西河津园林古建公司重新修复完成。 池神庙古称卧云冈。在山西运城市南2公里土垣上。坐北向南,面临盐池。唐大历间以神赐瑞盐,遂建池神庙奉之。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奉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庙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爵为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赐庙号“宏济”,大德二年(1299年)加神号“广济”、“永泽”,明洪武初年正号盐号灵佑,十九年重修,清顺治,雍正均有补葺。 在新石器时代至奴隶社会早期,人类还未学会有效的河道治理技术,因此定居点往往在半山腰和河谷平原,尚未下至冲积扇及三角洲地区。因此关中到河东地区也显然最适合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都是河东。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等也均发生于此。――自然,黄帝大战蚩尤,也在这片土地上,目的也相当的简单,就是为了争夺一片盐湖,中条山下的盐湖。 “盐池”的意思并不仅仅是食用盐,还包括了钾盐、芒硝、纯碱等一系列的产物。从古海到盐池,中条山下其实有数座,解池旁边有座“硝池”,顾名思义就是芒硝多。而盐池,自然是食盐多。但是踩在盐山上,感觉脚下的晶体里,碳酸钙的含量貌似也不少,还有硫酸镁(泻盐),总之,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河东盐池夏季多东南风,有6~7级,俗称"盐南风"。――河东盐池所在地夏季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最高气温可达42.6℃,光照资源也非常丰富,年降水量约为5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猛烈地横扫盐池,吹散了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了晶体析出。 与很多城市不同,运城的钟楼在城外,南墙和盐池的中间。 风大得吓人。南风能猛烈到何种程度呢?不能支三脚架还是次要的,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民居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以躲避南风。 自盐池登临,攀石阶六十余级,周设勾栏凭依。现存建筑主要为正殿、戏台和东西两厢,除正殿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遗构外,余皆清代修筑。正殿三座并列,殿前月台相连,形制、规模和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如此布置在风俗神庙中尚属罕见。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呈方形,四周围廊。唯中殿较两侧殿为大,重檐歇山顶。下檐柱头斗拱四铺作单下昂,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柱头与转角铺作制成鸳鸯交首拱,殿内梁架制作规整,设有藻井。殿顶筒板布瓦覆盖,黄、绿、兰三彩琉璃瓦剪边。庙内现存元、明、清碑17通,记载当时修建庙宇的经过。 即便在晚上,也能看到水是红色的。 我国夏季能持续3个月热到30度的盐池或者盐场并不多,大部分的盐池其实不是在高原,就是在草原,因此“变色”这一常见的景象反而成了异象。按照运城的传说,变红就是因为“杀蚩尤的血把湖水染红了”。然而蚩尤也一如项羽,虽败犹荣,在人民内部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战神”,盐池的变色,也就多了一些悲情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