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徒步旅游 >

聚焦乡村旅游的昌坊模式

时间:2016-06-27 15:26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在新余市孔目江上游,矗立着一座人文古村——昌坊。它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灵相融合,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产业村”。
荀果 吃喝闪歌词 切原赤也天使化 妖兽教室外传 海信手机主题 wuyueqingse 无良妖皇 淮南一中贴吧 kw1742 龙潜花都林逸 儿女传奇之替身情缘 绝色逃妾 徐海儿 神州夜航在线收听

昌坊“村之美”

昌氏宗祠

直播室现场

核心提示

乡村有两种不同的面孔。一面是小桥流水、炊烟袅袅,是我们情感上的家园寄托;另一面是衰退凋敝、空巢遍布,追不上城市建设步伐,也留不住乡愁。虽说有一批古老的村落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渐已受到重视和保护,但较之保护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时期找到古村落的复兴路径,使它们重新焕发活力?

在新余市孔目江上游,矗立着一座人文古村——昌坊。它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灵相融合,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产业村”。

往前冲,水上冲关、激情漂流、徒步登山……是爱吃、爱玩、爱刺激的年轻人的天堂。

静下心,古道漫步、树下纳凉、溪边品茗……身在山中,心亦安定。

这是什么去处,又为江西的乡村旅游增添了什么新样板?一起跟随《江报直播室》去一探究竟。

嘉宾:

周继钧新余市旅发委市场促进科科长

胡刚新余市仙女湖区旅游局副局长

张红根新余市欧里镇党委书记

昌枚生新余市欧里镇昌坊村党总支书记、兼昌坊度假村董事长

陈丽君新余市昌坊度假村导游

策划:本报记者张雪

主持:本报记者赵庆

古色、绿色、青春色……

(画外音)在群山之间,掩映着一座历经600余年风雨的人文古村——昌坊村。村内古道、古寺、古井、古祠堂、古作坊遍布,日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在斑驳古墙上,宛然一幅山水画作。这个人文古村如今打出了“村会玩”的口号。比城里人还玩得转?听听村里人怎么说……

陈丽君:如果来的是有格调的小资青年,要求无非是吃饭要环境宜人,菜品要清新脱俗。我们这里的雷殿峰桃花园、佛像山葡萄园、波鱼山杨梅园、内昌坊桑果园、万福农庄等景点种植的都是有机果蔬,不含农药、化肥,让你吃得健康、玩得尽兴!

对一名有阅历、有涵养的中年人来说,这里肯定是旅游首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村内不仅有传承600余年的夏布坊,还有华严寺、昌氏宗祠、龙泉古井和小龙古井,最值得推荐的当属商贸古村——内昌坊,里面都是有年头的饭庄、茶馆、谷米铺、油盐铺、木匠铺、铁匠铺等仿古建筑,仿佛瞬时穿越回旧时。

对于老年人,昌坊村也有贴心安排,村内祥和园养老中心占地56亩,投资1.5亿元,建筑总面积为4万余平方米,含666套公寓,1200张床位。该中心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老年公寓,集老年疗养、护理、保健、社交联谊等多功能服务项目为一体。

如果你是一名爱玩爱冒险的“吃货”,你尽可以来挑战水上攻关智力冲浪项目“运动我最牛”,也可到仿古美食街逛逛,品尝特色美食,还可选择刺激性十足的漂流、徒步登山等项目。要是情侣,“林荫小道”“荷塘悦色”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可以满足你关于浪漫的定义呢。

昌坊村的旅游资源分为三色,即古色、绿色和青春色。古色,意指昌坊村文化底蕴深厚,600多个年头了,村内古迹遍布;绿色,当地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是天然氧吧;青春色,即村内不乏适合年轻人的游玩项目,如水上攻关、徒步登山、激情漂流等。

新鲜的是,在这里,你还可观手工夏布、赏传统戏曲、看腰鼓和舞龙;也能听故事传说、民间锣鼓、山歌民谣和歌曲合唱;还有之前所说的种种。总之一句话,想旅游,来昌坊就对了。

村民、股民、新农民……

(画外音)山如黛、湖似镜,如今的昌坊村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水福地”。然而十年前,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优美的环境还能筑巢引凤,那时村里支柱产业是靠山吃山的粗放模式——采矿业。丰富的资源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昌坊人红利的同时,也隐藏着生态危机。

昌枚生:昌坊村作为“中国夏布之乡”,村里男孩从小就学习经纱刷布,女孩则学习绩纱织布,种麻织布蔚然成风,夏布文化在此得以传承。

在2006年产业转型前,昌坊村支柱产业除种植业和夏布织造,还有矿山开采和石灰加工。凭借当地的石灰矿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昌坊大力发展采矿业,顶峰时期,采石场占地40.5公顷,矿山企业32家。近半个世纪的粗放式开采,给昌坊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2013年4月的一场暴雨,导致矿山部分山体开裂。此后,昌坊矿山内所有企业被关停。

昌坊村人均耕地少,人均只有不到三分水田、不足五分旱地。此时的昌坊村面临着人地矛盾尖锐、矿石资源枯竭的困局,在外人看来,昌坊似乎已山穷水尽。

2006年,昌坊村实行产业转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成立了“新余市昌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把村庄当企业来经营,推行土地流转,全部土地由公司统一租赁经营,每年每亩耕地支付租金800元,吸收村民入股,村民变股民,并被吸纳进公司就业,既盘活了800亩耕地,又安置了富余劳动力。

(画外音)破釜沉舟,十年奋斗。时至今日成就了昌坊人口中的“一江水,四面绿”这幅生态画卷。开门见山,出门即水。

昌枚生:10年间,昌坊累计投资8亿多元,建成特色景点30余个。一批基础设施的上马,使往昔泥泞不堪的泥巴路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沥青马路、生态停车场等。此外,村民服务意识增强,制定了导游服务、游客投诉等一批规章制度,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齐全。

产业转型后,昌坊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搭建多种就业平台,帮扶解困致富;全村1159名村民,其中老年人198人,占总人口16.8%,中青年708人,占总人口60%,全部在景区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解决周边群众及市区300余人就业。村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观念也开始转变,由开始不理解到全程参与。

转型、升级、又一村……

(画外音)乡村游、运动游、生态游和娱乐游多元融合,摸索旅游的“昌坊模式”。

胡刚:目前,昌坊村内农家乐餐馆、民宿、土特产店等近百家。据统计,2015年共接待游客100.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解决了本村、周边地区500余人就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昌坊村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辐射了邻近县区,是全省闻名的乡村旅游产业典范。而今,昌坊村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周继钧:如今看来,当年昌坊村成立“新余市昌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举措让昌坊实现了产业转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