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d820mu 骆琦家庭背景 梦幻西游密保卡解除 3399小游戏小游戏 |
启示:丽江高寒稻区的“藏在深闺人未识”提醒我们,旅游城市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既应抓住景点带来充足客源的机遇,着力培育生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文创、体验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更要结合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IP,花大力气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要与景区合作,配送供应当地特色农产品,设立销售和宣传区域,还应开辟线上渠道,让游客回家之后,也能通过消费旅游地的农产品,回味在当地流连忘返的记忆,增加故地重游的概率。 雪山脚下的洋芋花海 大暑刚过,玉龙县太安乡天高云低,绵延起伏的山坡上,铺满星星点点的白色洋芋花,远处雪山在花朵的映衬下愈发秀丽壮美。 位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时间长,土壤以棕壤为主,十分适宜马铃薯种植。但适应种植和能否种好之间,还有着不小距离,问题主要出在品种上。 “都是几十年的老品种,产量低、卖相也不好,价格上不去。”太安乡太安村村民杨国旗从没想过靠洋芋能挣钱。 作为玉龙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怎么能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玉龙县决定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丽薯”系列品种自主选育,改变过去原原种长期从外调入,关键制种技术没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状况。 在太安乡薯光农业种薯培育基地,负责人和文均正带着技术工人在转移组培苗。2020年,响应玉龙县种业振兴的号召,和文均在太安乡建立基地生产原原种,当年就生产出27万粒,实现零的突破,今年预计生产超过300万粒……从过去没想过到如今没想到,玉龙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连破纪录,不仅早已实现“贸易顺差”,也成了玉龙农业的闪亮名片。 “仅太安乡种薯产业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成了广大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丽江市农业农村局绿色食品科科长彭涛介绍,由于马铃薯种薯质量稳定,病虫害少,玉龙县已成为云南马铃薯冬作区的种源基地。 身处旅游名城,丽江农业人骨子里同样刻写着文旅基因。仲夏时节,太安乡高美古地区热闹起来,游人或骑行或自驾,徜徉在万亩洋芋花海之中。丽江市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副主任谢秋兰说,依托洋芋花海,附近的村民搞起农家乐,游客赏洋芋花、吃农家饭,为当地农户增加了收入。待种薯成熟售卖后,农户又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按照当地农户的说法,“花上收一季,花下收一季”,“接二连三”后,小土豆变成了“金豆豆”。 启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农业休闲体验,是近些年各地探索农旅融合的一条普遍性路径。但往往由于周边农业产业规模较小,休闲体验游容纳能力有限,服务水平跟不上,影响了城市向周边乡村延伸旅游项目。从决策者来说,更应该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职能进行良性开发,改变目前不少地方乡村游多处于自发、零散、无序的状况,将其纳入全域旅游规划进行谋篇布局,加大项目投入,提升服务品质,激发游客到周边乡村消费的意愿。 扮靓古城的美丽经济 古城区在丽江地位颇为特殊,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著名的大研古镇就坐落其间。 就发展现代农业而言,古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可供腾挪的空间其实不大,只有把创新业态、延长链条等方面的文章做深做透才能做出彩。 着眼于文旅资源开发,古城区在不断寻找做强“旅游+”产业的载体。丽江市新闻办专职副主任杨和香表示,这个载体既要如一根线贯穿整个产业链,也要像一张网覆盖古城现有文化资源,既要有群众基础和产业潜力,又要能整合提升多元文化要素,将其转化为强市富民的发展动力。 爱美的丽江人看到了花卉。丽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又有较强的紫外线,种植出的鲜花品质较其他地区高出一筹。更为关键的是,花卉产业不仅本身链条长,还可以嫁接到丽江的文旅产业上,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花还是那朵花,但丽江的产业路径已有不同,起跑线上写着“创新”二字。云南鲜切花市场竞争激烈,如何绕开中低端竞争,走出一条创新蹊径颇费思量。古城区坚持立足种球种苗、高端鲜切花、地方特色花卉等产业基础,结合旅游强市的独特资源,推动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来到丽江高效现代花卉产业园,玫瑰和马蹄莲正进入采收季,一批批鲜切花采收包装后,将被运往北上广深等地的消费者手中。 “园区着力培育智慧花卉农业,已率先实现生产基地数字化监控。”丽江启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瑶介绍,花卉园鲜花主要走冷链和航空物流,36小时之内就可以到达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手中,今年上半年园区的总产量已经达到644万枝。 园区在流转农户土地支付租金的同时,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花卉经营,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渠道,也给附近高校园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就业机会。 花卉产业初具规模,与丽江文旅资源的嫁接水到渠成。王国华介绍,古城区正在推动打造花卉主题观光休闲区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园,力争将“丽江的花”打造成知名品牌,和丽江文旅产业比翼齐飞。 启示:丽江特色农业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来打造,避免了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产生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和运营,弥补了不少地方城市周边乡村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形成了规模化优势,提升了品控能力,开拓了高端市场,干成了过去农民零星自发种植干不成的事情。同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特别是统一品牌的打造,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2022年8月27日《农民日报》记者 冯克 郜晋亮 王小川) 责任编辑:张奕辰8774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