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斗恶龙5图文攻略 游戏动漫疯狂猜图 有 有 的成语 有关虎的成语 有关鸟的成语 有过之无不及 愚公之家 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
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决定未来。我区创新基础仍很弱、底子仍很薄,极大影响了发展。全区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高技术产业占比不到湖南的1/2、江西的1/3,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全国第27位。必须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要着力破解企业创新创造不活跃的问题。企业是创新最重要、最关键的主体。我区创新能力弱,很大程度是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全区5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九成没有研发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少,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企业拥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占全国总数不到2%;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总数不到1%。怎么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调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性?必须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加大科研资源整合力度,把更多优惠政策、更多资金项目、更多人力人才、更多土地等资源精确配置到企业。同时,要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在区外建立研发平台。要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资金补助力度,探索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引导和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有企业,可以考虑将研发经费支出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强化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创新考核,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二要着力破解科研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我区科技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仅有2.1%得到转化,而企业科研项目90%都是自己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学研用联系不紧密、创新聚焦产业不够,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各念各的经、各走各的道。破解科研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重点要抓好前中后三个环节:抓前端聚焦,由企业产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企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抓中间协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研发联合体或创新联盟,全程深度参与。抓后端转化,研究成果出来后,要直接运用到企业产业发展中去,实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要着力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我区高水平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区人口的0.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4,高端领军人才匮乏。近年来,自治区和各地都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引才精准性不够、引进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本土人才没有用好等问题。要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全面做好引进人才、本土人才、广西籍人才工作,让各方面人才共同发力推动广西发展。要用好引进人才。坚持“高精尖缺”人才导向,在汽车、高端铝、先进制造、大健康等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引进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业的领军人才。要给人才以干事创业的舞台和空间,把他们放到适合的位置,用好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让引进人才留得下、干得好。要大张旗鼓宣传表彰科技功臣和创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切实为他们解决住房、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全心全意服务广西发展。要用好广西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熟悉广西情况,对广西感情深厚。我们要加大对本土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优选培养力度,让各类本土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决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子”。要用好广西籍人才。很多在外打拼的广西籍人才路子多、人脉广,他们大都有为家乡多作贡献的强烈愿望。要想方设法把在外的广西籍人才找出来、请回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请他们献计出力、牵线搭桥,助力家乡发展。 四要着力破解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反映,我区科技管理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等还不完善,存在各种不合理束缚。比如,一些科研单位实行编制管理、工资总额控制,编制内的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科研经费管得过死,程序过严,手续过多,等等。这些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统筹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的70%以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其实很多事情如果解决不了,就往根上找原因,找准原因后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满盘皆活。这一条大家一定要想通,不论是财政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投入的科研成果,都要保证收益向科研人员倾斜,这样既能把科研人员的着力点从评奖评职称转到成果转化上来,又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金的效益,还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获得更大收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科研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定要算好这笔账,以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大释放来换取产业的大发展。 (四)要大力推进开放再扩大 广西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大的潜力在开放。经过40年不懈努力,我区已实现从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东盟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牢固树立开放理念,提升开放平台,完善开放机制,优化开放环境,着力盘活开放发展这一盘棋,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我区区位优势和周边发展状况,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南向,以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获批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为契机,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方位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通、信息、港口、园区、金融、内陆无水港等方面合作,在面向东盟开放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谋求更大发展。北联,加快畅通联接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大通道,以北部湾港为陆海交汇门户,把“一带”和“一路”在我国西部地区畅通连接起来,形成开放合作经济带。东融,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接受大湾区辐射,对接大湾区市场,承接大湾区产业,借力大湾区发展。西合,联合云南等省份,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开拓新兴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