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20大城市排行榜 显卡排行榜 卡盟刷钻平台排名 美国科幻大片 3d网络游戏 最新公测网游 朱丽倩的照片 日本Av欧美Av |
新闻频道 中国新闻 【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揭秘党史展览馆 这些历史细节让人回味! 来源:央广网 | 2021年07月03日 14:43 央广网 | 2021年07月03日 14:43 原标题:【探访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揭秘党史展览馆 这些历史细节让人回味!
正在加载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王晶)走进位于鸟巢东北边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震撼和感动时刻萦绕在胸。 这里展出的每一件文物、史料都弥足珍贵,有着许多“第一”: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后编号为0001号文物的李大钊就义绞刑架、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2600余幅图片,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着令人动容的细节,让人仿佛穿越年代,走进了“时光隧道”。 位于北京朝阳区北辰东路9号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主题雕塑(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外观设计:276个人物、583块汉白玉与28根廊柱 展馆呈现“工”字形,寓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外观采用传统的柱廊式结构,东西两面立有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 广场上,五大主题雕塑雄伟矗立。大型党旗雕塑《旗帜》反映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276个人物与583块汉白玉,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1920年9月出版的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一级文物)(左)(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背后故事:红糖水、译本与真理 展览按照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设计,在党的创建史单元,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被放置在最显眼位置,与马克思的塑像相呼应,上面的纸张早已泛黄,仔细看还有多处出现破损,但上面依然字字清晰。 这份译本背后还藏着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1920年2月,陈望道带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老家,在柴屋里潜心翻译、奋笔疾书。一次,母亲在外面喊着叮嘱他吃粽子要蘸红糖水,但他却下意识地将粽子蘸着碟子里墨汁塞进了嘴里。直到母亲发现,他才意识到。其母说道:“你啊,一有书看、有字写,就啥都不在乎了!” 由此,陈望道也留下那句名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份《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党的理论建设和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左:《青年杂志》1916年正月号。右:从第2卷第1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百年物件:杂志、信件与布旗 展柜中展出多份一百年前的杂志与信件,其中就包括前不久出现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的在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正月号)。这本杂志勉励了百年前的青年,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记者注意到,在这部分,很多“一级文物”回溯了《新青年》的创刊历程,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些刊物即使经过时间的洗礼,仍然字字清晰,让参观者感到掷地有声。另外,李大钊为文学革新奋斗致信胡适的信件也被披露。李大钊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发表的《青春》在馆内被展出,让不少年轻观众停下脚步仔细阅读。文章洋洋洒洒,号召中国青年站在时代前列,做有为青年。 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刊物(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1919年6月,北京大学讲演队第九组在街头演讲用的布旗(一级文物)(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除了文本内容,展柜中的一面布旗与文本所体现寓意相呼应,上面用毛笔清楚地写着:“北大讲演队弟(第)九组”,为1919年6月学生在街头演讲所用。这段历史记录,与李大钊的《青春》内容相契合,学生在积极践行爱国运动,体现青年精神。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特殊文物:绞刑架、就义与编号0001 戴着眼镜,留着两撇胡子,眉宇间充满正气,这是大家在书本上见到的李大钊。而在展览馆内,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最后一张照片:他面对绞刑架正气凛然,未戴眼镜,神色自若地站在绞刑架旁。 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不顾社会舆论的反对,下令将李大钊等 20 名革命者秘密押至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施以绞刑。 这个绞刑架,如今看起来锈迹斑斑,却拷问生死、直击内心,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首件革命文物,被编为0001号。 就在绞刑架一旁,还有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这是1924年9月22日李大钊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虽仅有十几秒,但这段黑白影像,却让后人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昂扬斗志。 面对敌人绞刑架,李大钊从容就义(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馆内展出的李大钊事迹(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南湖红船模型(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真实场景:红船、理想与宣言 除了图文,沉浸式的体验也是展览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