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新闻 >

旅游扶貧叩開農家幸福門

时间:2020-07-07 15:56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7月4日,貴州脫貧攻堅督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傳出喜訊:我省脫貧攻堅連戰連勝、再戰再捷,取得決定性成就,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牢牢掌握

7月4日,貴州脫貧攻堅督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傳出喜訊:我省脫貧攻堅連戰連勝、再戰再捷,取得決定性成就,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成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牢牢掌握了脫貧攻堅的主動權和制勝權。

在全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旅游產業貢獻出磅礡力量。據統計:2016年以來,我省旅游產業累計帶動超過1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增收。

更美的鄉村

黔東南州黎平肇興侗寨,60多歲的村民陸婢運見過上世紀80年代的侗寨——

腳下彎著一條泥巴路,頭頂是一團亂七八糟的電線,肇興河又黑又臭。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吸引著零星而來的游客。薄弱的基礎設施,又趕著他們匆匆離去。

這是曾經貴州鄉村的縮影,它有令人著迷的風情,卻又深陷貧困。

在旅游扶貧的道路上,貴州將提升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作為重中之重,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打下基礎。

近年來,貴州統籌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重點支持武陵山、滇黔桂、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51個貧困縣完善步道、停車場、游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2015年以來,全省投資26.75億元、政府財政獎補2.45億元,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廁所5075座。整合發改、交通、住建、扶貧、農業農村等部門“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資金和國家支持資金等11億元,支持完善鄉村旅游重點村基礎設施。

組合拳之下,曾經“臟亂差”的肇興侗寨逆襲為“綠富美”。2013年以來,政府在肇興侗寨投入5億多元資金進行房屋整治、河道整治,開展“廁所革命”等,肇興侗寨煥然一新,成為貴州省評定的首批甲級鄉村旅游村寨。

肇興侗寨景區帶動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帶動景區及周邊間接從業人員達8000余人。817戶貧困戶、3484名貧困人口通過肇興旅游帶動參與相關產業實現了脫貧,帶動周邊鄉鎮1.5余人通過旅游相關產業實現脫貧。

貴州,需要更多的“肇興侗寨”,帶動更多鄉親脫貧。

2016年4月,貴州啟動全省旅游資源大普查工作,並優先開發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截至目前,貴州在66個貧困縣開發旅游資源19495處,其中在16個深度貧困縣開發旅游資源4490處,建成旅游項目3105個、實施溫泉旅游項目31個。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超過3000個村寨走上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更好的日子

村民彭德義曾經居住在大方縣理化鄉,日子總是好不起來。

路難走。從彭德義家到縣城,先要步行5公裡,然后顛簸一個小時。“有點蔬菜瓜果,也難賣出去。”

覺難睡。“屋腳是洪家渡水庫,屋后是大山。一到下雨既要擔心水位過高淹了房屋,又要擔心山體滑坡。”

錢難掙。“一年忙到頭,收入還不到5000元。”

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彭德義從理化鄉搬進縣城內的奢香古鎮。這個具有彝族風情的特色小鎮,集觀光、旅游、體驗、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2018年底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奢香古鎮,一頭連著貧困戶,一頭連著旅游市場,旅游產業成為貧困人口增收致富的渠道。僅靠著在古鎮打零工,彭德義一個月的收入就超過去年一年的收入。

曾經,大部分農民將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如今,鄉村+旅游攜手共建增收致富的幸福家園,農民“逆向流動”,踏上返鄉之路。

遵義播州區往北行進100公裡,到這個行政區最偏遠之處便是團結村,曾經的省級深度貧困村。在外打工的張元華帶著妻子又回到了村裡,開起了一家鄉村旅館,“一個月能掙好幾千塊”。

播州區花茂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近400人就業,2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回到村裡,村民們紛紛吃上“旅游飯”。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在調研中發現,資金問題是阻礙村民共享旅游紅利的攔路虎。

2019年,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農行貴州省分行創新推出“鄉村旅游e貸”,面向鄉村旅游經營戶推出的“免抵押、利率低、放款快、線上化、信用方式、隨借隨還、最高30萬元”的貸款產品,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發放貸款29.8億元,支持1.7萬戶市場經營主體發展。

更多的路子

1984年,我省以凱裡南花苗寨、雷山郎德苗寨等8個村寨為試點,在鄉村美景基礎上作旅游文章,探索鄉村旅游能否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30余年的發展,貴州在鄉村旅游扶貧路上,探索形成了以“三變”模式為代表的多種扶貧路徑。

2012年前,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還是一個偏遠落后的少數民族貧困村,人均純收入不足700元。外出創業致富的村民陶正學回鄉創業,帶領村民抱團發展,拉開了娘娘山農村改革的序幕。

2012年,陶正學牽頭成立了“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園區”,打造農旅一體化產業園區。為了整合農村分散的土地,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以“三變”改革為突破口,量化集體的荒山、濕地、林地等10多萬畝資源變為資產,開始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精品水果種植和特色養殖。

舍烹先試先行的“三變”改革讓農村資源變活,村庄變美,農民變富。“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兩次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曾經偏遠、貧窮的舍烹村成為中國文明村鎮、中國農村“三變”改革發源地。

“三變”模式之外,還有“美麗鄉村”建設的“花茂路徑”、特色產業發展的“杉坪路徑”“三變”改革推動的“娘娘山路徑”、景區帶動的“赤水路徑”、民族文化創新的“西江路徑”、互聯網助推的“好花紅路徑”以及產業融合的“雲谷田園路徑”等,都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圖集

熱聞推薦

動感H5欣賞

新媒體運營

熱聞排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