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旅游攻略 >

登山鞋、旅游攻略、干粮、药箱……古人旅游装备也五花八门!

时间:2020-04-15 11:51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登山鞋、旅游攻略、干粮、药箱……古人旅游装备也五花八门!
武汉17中邱佳卉 www.chunmiao.cn comfortable 伯莱士特 仓央嘉措诗集经典句子 爱国诗句 雅戈尔股票

古时经济没有这么繁荣,人口没有这么稠密,交通没有这么发达,城镇没有这么多,更没有方便面、饼干、袋装食品,那么古人长途旅游,路上都吃些什么东西呢?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里。就强调旅行中应带必备药:“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此等常不可缺少,及一两卷《百一备急药方》,并带避毒蛇、蜂蝎毒药随身也。”

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渐普及,为驴友出游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即使饮食业再发达,古人出门旅行还是习惯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万一。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游”兴起,就是谢灵运等人所倡导的山水游。此时,一大批“摹山范水”的作家记录了很多旅游线路,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他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穿木屐是时尚潮流,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莫不穿屐,但不用于正式场合,多为家居的便装和登山游玩的鞋具。《世说新语·忿捐》记载,晋人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时以筷子戳刺鸡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掷地,鸡蛋圆转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齿碾之”。

旅行家徐霞客的包中就常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饪美食所需的炊具。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好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

为游山玩水准备一双“登山鞋”

如今,我们要去哪儿旅游,一定会去“穷游”“马蜂窝”这样的网站上查看驴友们的游记、攻略。其实,古代也有这些旅行攻略。古人出游推崇看前人写的各种游记,从中找经验、方法和安全措施。这类作品摹山范水、专门记游,注重写实,比较客观,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主,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这无疑起到旅游攻略的作用。

吃“路菜”。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路菜”的记载。

哪里最适合打卡拍照?谁家的盐水鸭最好吃?小店招牌爆款是什么?

干粮、小药箱也不可或缺

李时珍则提出在旅行中吃生姜和大蒜。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凡早行山行,宜含(生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便把他素日爱的家做活计,内款器皿以及内造精细糕点路菜之类,备办了些。”《市声》第三十六回:“晴轩开出路菜,是半只板鸭,一方南腿,叫菜房切好送来。” 

唐代之后,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更为繁盛,为了介绍得更详尽,有些旅行书籍配图说明,把行程线路、途经的名胜古迹、食宿交通收费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都标出来,非常贴心。比如《一统路程图记》《水陆路路程》《土商类要》等等,如果途中有问题,对照一下就可以解决。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巴胜超在其著作中提到,古人登山游中还有另一种装备叫“芒鞋”。芒鞋,即草鞋或者麻鞋。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

说到游记达人,不能不提明朝“游圣”徐霞客。在他50多年的生涯中,游历了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等19个省市在内的区域,其间写下了60多万字的游记,有名山游记17篇,记述的各类洞穴540多个,泉水69处,题名、碑碣、摩崖石刻达240多方。他先后考察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170多种动植物,1259座名山大川。这么明细的内容显然是一本简便快捷的旅行手册,激发了很多人去旅游的热情和决心。

谢灵运喜欢旅游,穿带齿木鞋游览名山大川,然而不是很方便。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做了一些改进。《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好登山,常著木屐,上则去前齿,下则去后齿。”他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这样,即使站在倾斜坡地上,也可以靠抓地力省下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谢灵运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诗仙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鞋在古人旅行中十分重要——古人旅行,以步行为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远的路,也基本走着去。 

你可曾想过,古人出门旅游会带哪些装备呢?哈哈!古人的旅游装备也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有人说,中国最早的游记是《穆天子传》。相传,西周时期,周天子定期巡游四方、体察民情。周穆王的巡游活动在旅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拾遗记》记载:“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金碧玉之车,傍风乘气,起朝阳之岳,自明及晦,穷宇县之表”。传世经典《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西巡时的所见所闻。

古人出门前也看“旅游攻略”

草木吐绿,百花盛开,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从江南的云台山、牛首山、石塘人家到江北的老山,南京各乡村旅游点人气看涨,人们尽情享受着阳春三月的美景,放飞心情。不论是短途乡村游,还有长途游,必须有一套像样的装备。短途乡村游,起码要准备食物、毯子、驱虫喷雾;中长途旅游,得准备攻略、行李、急救药、便携洗漱用品。

《水浒传》中史进穿的“踏山透土多耳麻鞋”,就道出了芒鞋“透土”的优点。苏轼在《宿石田骆南野人舍》中写道,“芒鞋竹仗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说的则是芒履踩踏轻软不畏湿滑的优点。

南京历史文化名人谢灵运不仅开创了山水诗派,而且还酷爱旅游,并发明了一种登山鞋。

明末文学家王思任也喜欢旅游,他读了东汉末年广汉太守张肃的一篇游记后,便立刻收拾行李,坐船游玩去了。同时,他还写过《游唤》《历游记》等阅读量较高的游记。

巴胜超介绍,驱虫、救急的药物也是古人长途旅行的必备品。

这句诗文中提到的另一件登山利器“竹杖”,就相当于今天的登山杖,古时的叫法是“杖策”。“乘危履险,非杖不行,年老力衰,非杖不强。”汉代书法家崔瑗在《杖铭》中的这段话,足以说明杖策在登山旅行中的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