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自驾游 >

发挥文旅融合优势 释放产业扶贫效能

时间:2019-04-09 12:05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2018年,根据省委组织部、原省旅发委统一安排,我作为省综合帮扶队一员来凉山州甘洛县,开启了充满热情的对口援助工作,有幸成为脱贫攻坚战斗队里的一员,深感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走进大美甘洛,看到了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大峡谷等自然文化
言的成语 言意打一成语 炎黄子孙的意思 洋洋纚纚 药店飞龙 一 打一成语 一暴十寒 一筹莫展是什么意思 一锤子买卖

  2018年,根据省委组织部、原省旅发委统一安排,我作为省综合帮扶队一员来凉山州甘洛县,开启了充满热情的对口援助工作,有幸成为脱贫攻坚战斗队里的一员,深感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走进大美甘洛,看到了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大峡谷等自然文化景观的雄奇壮丽;体会到了汉时灵关古道、大唐“南方丝绸之路”等人文资源的积淀厚重,更感受到了甘洛县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备受彝区脱贫攻坚干群的战斗热情而感染和鼓舞。

  从成都到甘洛,在深入旅游扶贫实践中,不仅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同时也对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扶贫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感叹

  跨越发展的凉山文旅产业

  凉山州旅游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06年借助“一办两创”的东风开启“井喷式”增长模式。2015年达37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51亿元,占全州GDP的19.1%,带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分别达到5万人、30万人,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7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旅游产业从支柱产业上升到首位产业的战略层面。

  旅游业成为凉山州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扶贫工程成效显著。2018年,全州已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建设“悬崖村”等13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举办乡村旅游节庆80余个,建成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57个、乡村民宿46户。旅游产业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26万人,直接带动8000余户群众增收和1200余户群众脱贫。

  突破

  文旅扶贫

  凉山走出自己的步伐

  当前,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凉山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旅游扶贫实践亮点纷呈、特色突出、成效明显。

  ——雷波县箐口乡罗汉沟村

  “景区带村”模式

  雷波县箐口乡罗汉沟村苗寨是当地苗族聚居区,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10个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是凉山州唯一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苗寨距马湖景区25公里,地处马湖景区至雷波县城的国道G353箐口山隧道出口处,是雷波县域规划旅游大、小环线之间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和重要乡村旅游景点,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条件。2016年实行整体搬迁后,进行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和分流马湖景区客源市场,成为雷波县马湖景区的重要补充。

  雷波县箐口乡罗汉沟村文旅扶贫所取得的成绩,缘于雷波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学规划文旅产业发展,把罗汉沟村旅游扶贫工作与雷波文旅发展规划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度假旅游、苗族风情旅游的概念。同时对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全村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

  与此同时,雷波县把苗寨作为旅游项目建设集中区,以彝乡苗寨为旅游总定位对该村房屋风貌提升打造、对村内绿化进行了统一规划。

  ——盐源县平川镇青天铺村

  “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模式

  盐源县平川镇青天铺村有6个村民小组2180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将优质的特色农产品作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个卖点,成为前往泸沽湖的自驾线路中的一个特色农产品“采购站”,实现了60户贫困户262人顺利脱贫。

  平川镇青天铺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化。依托泸沽湖风景名胜区重点抓好“自驾游”乡村接待区建设,完善了青天铺村旅游基础、服务和配套设施。改造硬化乡村道路12.1公里、新建300平方米的停车场1个、新建旅游厕所1座、新建成接待中心1个、成立了青天铺村旅游管理机构,初步达到了A级景区的入门要求,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

  2016年,青天铺村落实“1+X”产业,种植花椒3400余亩、核桃1600余亩、苹果400余亩。成立了“平川镇青天铺村盟盛种养殖合作社”,四川省人大协调60万元合作社启动资金,作为股本开展种养殖业,村集体占50%股本金、60户贫困户占30%股本金,182户非贫困户占20%股本金。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合作社模式,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吸纳或租赁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宁南县西瑶镇拉落村

  民俗文化体验游模式

  西瑶镇拉落村是全省最大的布依族村寨,该村将布依族特色风情和民俗文化作为打造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2017年成立了宁南县拉落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当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布依“三月三”文化旅游节,以浓郁的布依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

  通过举办“三月三”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布依民俗特色,同时加快对新寨外墙、住户房内的装饰提升,让游客进入新寨后就能感受到布依氛围,并引导培育将当地特色美食打造为旅游商品进行对外销售,逐步将其打造成集商贸旅游一体的布依山寨,解决好“游与购”的问题。

  2014年,西瑶镇实施拉落村布依新寨建设项目,实施农户住房改造134户,改建房屋面积1000平方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贵州布依族的民居特色,对拉落“老寨”进行整体改造,解决好“特色体验”的问题。与此同时,打造一至两家星级农家乐,解决好“住与吃”的问题。

  未来

  发挥文旅融合优势

  释放产业扶贫效能

  大美凉山,潜力无限。在凉山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际,发挥文旅融合优势,释放产业扶贫效能,凉山将大有可为。

  作为凉山州文化旅游系统的一名基层干部,结合对口帮扶工作,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消费扶贫落地落实,可重点解决好游客“是否愿意来”“是否方便来”“是否留得住”“是否舍得花”“是否还想来”这五个问题。

  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目的地。着力解决“是否愿意来”的问题,凉山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异,并且由于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资源保存较为完好。

  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交通便捷度,着力解决“是否方便来”的问题。凉山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决战决胜凉山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就是交通。

  丰富旅游精品项目文化内涵,着力解决“是否留得住”的问题。深度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缺乏具有震撼力项目,布局散乱等问题,这导致游客带着香肠和矿泉水,来了就走。对此,要强化项目支撑,建立完善旅游精品项目库,谋划储备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运营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形成强大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让游客“留得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