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鲁滨逊旅游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自驾游 >

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创建全域旅游城市

时间:2017-07-14 12:33来源:互联网 作者:鲁滨逊旅游网 点击:
“爱读爱看”是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www.apabi.cn)建立的数字内容在线平台,利用方正集团及Apabi公司强大的中文排版技术、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及CEB(
黄拙吾 昆玉会计继续教育 小猪章鱼 六枝天气 吉祥棋牌亚洲首选288x 超碰人人最新上线视频 金牌娱乐亚洲首选288x

电子报播放器

电子报播放器

电子报播放器

00:00 | 00:00

语音阅读

电子报播放器


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创建全域旅游城市

——市政协十二届十八次常委会议发言摘登(一)

统筹协调 多措并举

全力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

一、完善旅游规划,形成科学依据

全面普查我市旅游资源状况,掌握旅游资源的现状。科学制定我市全域旅游规划。要把旅游规划和城市建设等规划科学融合,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长期性。

二、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现有的旅游经营单位的法人、管理人员、营销和导游人员的培训。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对现有的各家旅游经营单位进行指导,为企业在发展方向、增加旅游服务产品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三、打造旅游精品,丰富旅游产品

积极推进海滨旅游带、温泉康养度假特色镇、商埠文化旅游和“三山一水”生态观光游的建设;积极挖掘我市旅游资源,不断增加我市的旅游新项目;在温泉游的基础上,策划具有冬季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延长全年旅游时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家院、特色生态游。

四、整合旅游资源,深化体制改革

把隶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国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市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企业统一规划,资源统一管理,资产统一经营,市场统一开发,产品统一销售”经营模式。

五、构建整体营销格局,树立品牌良好形象

形成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旅游企业密切协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格局,避免各自为战,大力整合资源,齐心合力开拓旅游市场。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方式,开展持续性宣传推介。

(市政协常委王磊代表九三学社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整合自然人文资源

再造独具特色的营口南部精品旅游环线

一、串联优势旅游资源,再造精品旅游景观带

南部精品旅游环线以盖州市浮渡河口为起点,经白沙湾海滨浴场、归州古城旧址、三官殿、二台子大石棚遗址、拦马墙、三皇庙、雪帽山风景区、杨运陈屯的采摘园农家乐、青龙山风景区、双台温泉、熊岳温泉植物园、望儿山母爱主题公园,最终到达鲅鱼圈山海广场。

二、突出规划引领,充分整合沿线优势资源

做好南部旅游环线景观带的总体规划,重点打造海滨休闲、乡村体验、历史文化、山岳生态、休闲康养等旅游项目,这里冬季避霾、夏季避暑,在一条线路上体验到营口旅游的不同感受。做好景区和景点的专项规划。注重突出地域旅游特色、人文历史特色、原始自然特色及辽南农业特色。

三、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对连接这条精品旅游线路的乡村公路进行适当拓宽和改造,保障通行顺畅。以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疏浚、清淤、护岸、绿化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对旅游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山地绿化美化和退耕还林等工作,严厉制止破坏植被生产行为,并有计划进行修复。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针对区域内村屯乱堆乱放、垃圾随意丢弃倾倒、违建等行为应加大整治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和文学艺术人才,对景点踏勘观摩,在研究挖掘历史文化、收集整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故事、题诗词、刻字画,增加文化元素。要着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开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市政协委员王惠德代表民盟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创建我市大辽河风光旅游产业带

一、继续向西延伸辽河公园至辽河大桥,与现在的滨海观光路连接

沿河边继续向西延伸至辽河大桥,与现在的滨海观光路连接,并参照现有的风格修建护坡、铺设步道、打造沿线景观带,增加更具河海特色的景点,形成和谐统一的辽河大街景观带。

二、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原有的旅游码头,在重要节点处建设新的旅游码头;完善绿地景观,亮化工程;可在营口城区西部、辽河沿线兴建数座旅游酒店,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以辽河老街、西大庙为重点,开发商埠文化、妈祖文化旅游产品

辽河老街毗邻西大庙,这一区域具有连片开发的自然条件。加快推进西大庙及周边改造,围绕“妈祖”文化进行深度开发,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扩大西大庙影响力,增强对全国各地信教游客的吸引力。

四、在保护区内建设西炮台海防遗址公园

规划建设西炮台遗址公园,可以将辽河公园、辽河老街、海防堤旅游连线打造成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旅游黄金线路,集参观、休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高端旅游景区。

五、打造河海水上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推出渡口(或渡口以东码头)到辽宁团山海洋地质公园观光游线路,可开通航线;推出以蛤子岛为目的地的休闲美食游线路,在蛤子岛上建设海上漂浮平台(俗称排子)做餐厅,游客可以在此享受赶海的收获,品味鲜活的海鲜。

六、加强宣传推介,树立大辽河风光旅游产业带品牌

拍摄制作大辽河风光旅游产业带的宣传片;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通过举办各种节会活动、各类比赛活动进行宣传。

(市政协委员张雪松代表民建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全力提升我市旅游目的地竞争新优势

一、完善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全面整合现有资源

通过完善各类旅游规划,形成以整合资源为目标、以市级规划为统领、县(市)区旅游规划为纽带、重点项目规划为支撑的接地气的营口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提升旅游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完善“一带两核四组团”旅游规划布局,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资源集聚效应的快速形成,促进同类资源差异发展、不同资源互补发展。

二、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内容

立足海滨娱乐休闲、河口商埠文化、温泉度假康养和“三山一水”生态旅游四大景区组团规划。依托资源特色,围绕四季主题,立足产业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内容。积极引进大型旅游企业合作开发运营旅游项目,扶持一批有潜力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我市旅游业的综合实力。以组团形式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立足营口旅游业实际情况,依法监管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大开展技能大赛、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力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坚持依法治旅,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事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强化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积极创建旅游品牌,提升营口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引领力,进一步完善和实施《营口旅游2017年宣传促销方案》,明确营口旅游形象定位。深入宣传全国五星温泉领军城市、浪漫海滨品牌形象,全面提升营口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增强对外发声实效。

(市政协常委马丽娜代表民进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合理发展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一、坚持规划先行,实行统一管理

制定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总体规划,突出文化内涵和生态建设,确保高端定位、合理布局。引导景区挖掘当地资源与文化,完善休闲娱乐功能,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展示自然与农业文化。

二、借力而行,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实施山庄路网改造和延伸工程,逐步将山庄道路与主要干道连接。进一步完善景区的供气、供电、网络、给排水、停车场、紧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加大协调力度,引导各景区间开展联营与合作

通过旅游委牵头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组织,加强景区间合作,主动与滨海旅游和温泉旅游等资源结合。开发出几条多项目联合的精品旅游线路以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品质层级。

四、加强项目招商,积极推介、宣传、包装

大力实施主题概念招商,以项目招商、以商招商,主动对接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来营口考察和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领办参办生态山庄搞旅游,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五、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鼓励农民通过土地、宅院、资金、技术、劳动力共享与合作经营,保证农民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通过引导示范激发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引导当地群众与景区协作兴办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销售自产的农产品,让群众特别是东部山区的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市政协常委乔广栋代表农工党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稽古振今 深入挖掘

为我市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

一、挖掘旧址故事 串联历史记忆,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以“近代史”为主线,补充和扩展我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把能够体现我市近代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些代表性旧址建筑进行历史原貌修缮,形成一个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价值的近代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二、发挥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作用,拓展红色文化旅游

深度挖掘王德泰、杨运、宋光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历史所沉淀出的红色文化吸引游客,依靠红色旅游这一有效载体来传承红色文化。

三、依托辽南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地域文化旅游

盖州古城、熊岳古城,现存比较有价值的古建筑几十处,是当地文化的“活化石”,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和保护。

四、延续非物质遗产文脉,构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建立全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业发展融合的管理体系,多角度挖掘非遗产地的旅游价值。选择可与文化主体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适合走入旅游市场的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

五、留住时代特征,雕琢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注重对珍稀资源和名胜古迹的挖掘和保护,培养一支积极融合历史文化与深化旅游产业内涵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六、突破季节性旅游怪圈,因地制宜发展全季旅游产业

将观光旅游景区淡季闲置的资源用于开发养老文化旅游,推进文化旅游的形态革新,撬动养老文化旅游市场潜力的杠杆,实现淡季旅游常态化的突破,营造全域旅游的新业态。

(市政协常委邱波代表致公党营口市委员会发言)

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业

调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政府在旅游商品业的宏观调控与引导

政府部门加强对旅游商品业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组织组建旅游商品行业协会,走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促进地区行业发展自律,引领行业做大做强。开展旅游商品征集活动,调动全民智慧,展示营口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二、突出营口历史文化和经济特性开发旅游商品

突出传统产业对旅游商品业的牵动作用。将旅游商品植入文化内涵。打造营口旅游记忆符号。建立地标性商圈促进购物旅游。建议在营口建立辐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大型水产品仓储基地和批发交易中心,形成知名的“海鲜王国”地标商圈和吃货必来之地,带动营口水产品养殖业、深加工业、批发零售业、渔业生产资料业、物流业、餐饮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三、提高营销手段,优化旅游购物在旅游活动中的结构

建立营口旅游商品业营销立体平台。在我市各景点设立营口特产专营连锁店,为自驾游、养老游、团队游和市民直购提供购物便利;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建立线上线下的立体交易网络,打造营口旅游商品立体交易平台。营造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将旅游商品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景区、商业网点规划。强化品牌宣传策略,重视各种媒体、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等公共区域广告效应,提高营口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商品与旅行社深度结盟。要鼓励和支持旅行社成立地方特产销售部,通过旅行社与游客、与外地旅行社的直接推广,开辟销售渠道。

(市政协委员王冬萍代表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发挥鲅鱼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龙头作用

推进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发挥市旅游委的作用,总体牵头,定期专门研究、协调、解决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关注和支持鲅鱼圈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各县(市)区要准确把握资源特质,找准开发主攻方向,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景一格的不利局面。

二是要推进旅游引领的多规合一或多规融合。推进全域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使全域旅游规划成为整合各方资源、资金和力量的重要抓手。

三是加大政策和措施扶持力度。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支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开展旅游用地改革创新。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全域旅游的投资和持续运营难题。

四是着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旅游人才作为人才引进重点。健全和完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要全面开展旅游人才资源总量调查摸底,有效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管理的旅游人才资源信息库。

五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全市重点旅游精品、旅游线路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策划、统一宣传推介。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推介力度,提升全市的旅游整体形象。

六是切实发挥鲅鱼圈区“龙头”作用。借助鲅鱼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全市上下共同关注、支持鲅鱼圈的旅游业发展,使其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市政协常委尹少辉代表政协鲅鱼圈区委员会发言)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弘扬孝文化,打造“敬母圣地,大爱营口”

将望儿山慈母盼儿归的故事与当今空巢老人的孤独与落寞结合起来,增加孝亲互动体验内涵,弘扬孝文化。针对年事已高的老年消费群体,设计一条敬老爱老精品旅游专线。

二、传播水文化,打造“河清海晏,幸福营口”

以观海景-听海潮-冲海浪-赏日落-拾海货-吃海鲜为主线设计出一套观海畅游的精品旅游路线。依托温泉资源,立体化打造温泉产业集群。依托辽河资源,打造游艇观光专线。

三、颂扬山文化,打造“仙山琼阁,灵动营口”

充分挖掘群山的历史由来和神秘传说,为不同的山赋予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突出营口厚重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多种渠道广为宣传,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四、挖掘寺庙文化,打造“馨香祷祝,祈福营口”

深入挖掘并传播不同庙会的文化内涵,以寺庙文化吸引虔诚信徒,丰富庙会活动形式,将整个农历四月包装成朝圣者的祈福之月,积极推进寺庙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五、传承民俗文化,打造“雅俗共赏,魅力营口”

找准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地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创新思路促进旅游文化产品商业化运营;打造大型演艺节目,展现营口文化魅力。

六、依托历史元素,打造“千秋万代,怀旧营口”

依托历史古迹、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名人出生地、建设不同风格的纪念馆、展览馆,打造本土独有旅游文化产品,是拓展旅游文化内涵,破解旅游季节藩篱的重要途径。

(市政协委员张世泽代表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

建立法制环境 整治市场乱象

推动营口旅游产业向好发展

一、积极应对实际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旅游立法

对单独景区、行业、领域、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地等方面进行单独立法,便于执行和保护。地方立法要注重先导性,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事物要有提前预判和规划,根据产业发展进化程度及时推出相关法规,避免出现无法可依、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制定地方旅游行业法规必须与其他涉及相关旅游产业的法律法规相融合,旅游立法要协同制定并适度从严。对地方立法权限能详细规定事宜尽量细化,对涉及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与之相互配合,严格执行,从立法角度保证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界定旅游执法处罚标准,尽量减小执法量刑权力,简化处罚过程,提高执行效率。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应与我市其他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改进旅游执法环境,探索创新治理手段

积极引进外地经验,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根据营口地方产业的季节性强、资源利用型强等特点,对旅游执法队伍组建和运作方式采取自适应方式,执法力量配置随着市场规模适时变化,做到市场扩大、执法增容,反之亦然。旅游执法管理引进“互联网+”模式,实施全要素、全过程监控和监管。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大数据服务功能,在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中增加旅游产业模块,对全产业链信息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在保证信息的精确性、时效性、样本分布合理性的基础上,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即可对全域旅游规划和实施进行科学预测和调整。

(市政协委员于天伟代表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发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